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一分钟》为例
《一分钟》是儿童文学作家鲁冰先生的作品。这个短篇写了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先来看开头: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这里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写“闹钟响了”。为什么写闹钟呢?因为题目是“一分钟”,闹钟与题目中的时间是相关联的。第二句写元元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体现了元元的时间观念不强,就延误这一分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接着来看: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这里的第一句紧扣上文。第二句写元元“洗脸吃早点,背着书包去上学”。第三句写元元因为那一分钟的延误,过十字路口时,遇到了红灯,不得不等——这就叫作“一误再误”。第四句写元元后悔地自言自语。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接着来看:
他等了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第一句仍然紧扣上文。第二句写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由于延误了那一分钟,车子开了——这还是体现了“一误再误”。第三句仍然写元元后悔地自言自语。这两段在行文上有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反复可以更加突出中心思想——体现出这“一分钟”的重要性。接着来看: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写元元错过公共汽车后,没等到公共汽车,只好走到学校去。
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二十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这两个自然段写事情的结果,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他迟到了。第二句写元元羞愧的神态和动作。第三句写李老师的语言描写,由于延误了那“一分钟”,却“一误再误”,迟到了二十分钟。最后一自然段是第四句,写元元后悔的心情。
这篇文章写了元元因为早晨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的事儿,告诉小学生从小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