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过元宵节,一个全家人团圆的日子,顺便让大家好好吃下春卷。于是一大早就把菜买回了家。吃完午饭,就开始做晚上做菜的准备。一边把肥肠洗净、汆水、切块,然后调好米粉,开始粉蒸肥肠。一个半小时后,再倒上刚剥的青豆,蒸半小时,将火关了;将莴笋皮削了,切莴笋丝、白萝卜丝和红萝卜丝,晚上准备与折耳根一起凉拌,卷春卷;韭黄、肉丝、泡红椒和㜛姜切好;土豆丝刮皮,切丝;番茄撕皮,切片。准备好这些后,写完简书,只等晚上做好菜,拍照后发简书。
谁知,今晚不守父亲,一回锦苑就洗漱上床,拿着手机 找出“私密文章”,竟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老公叫醒我回父亲家守父亲的时候,已经是12点19分了。我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叫我起来,他说看你那么累,就想等你多睡一会儿。我揉着双眼说今天周五,该我妹妹守父亲。他听了以后,一抹脑门像孩子一样笑了,令我哭笑不得。
拿起手机,翻开手机的简书,又错过了日更。心中万分遗憾,还是准备发了,以免明天又错过。看到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的“月上柳梢头”,想起我的网友“月上柳”,好像新浪博客有过记录。于是,起身到客厅开灯,开电脑,去新浪博客找263的文字。文字找到了,十几年前的网络情缘,模模糊糊。越想想清楚,越是模糊。简书《元宵节》发了,虽然错更,却像一日三餐不可少,但是人却失眠了。
关了电脑,打开电视,看到江苏卫视的“江南文脉(诗词篇)”。这些诗词,讲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作者是元朝的萨都剌。知道词牌“木兰花”,还是第一次知道词牌“木兰花慢”。
因为前段时间写《我心中的江南》,为我揭开了元朝的一隅,而这首词是我对江南、对元朝,有了进一步了解。
徐州,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穿越而过,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彭城作为中原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曾演绎楚汉争霸的历史风云。
萨都剌,回族,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这阕词是,萨都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春三月,南行出闵就职,路过徐州所作。山川依旧,气势未改,英雄逐鹿的风烟早已消散。诗人睹此情景,百感交集,写下这首《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首词的上阙,诗人在彭城回想起项羽兵变之后,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的悲壮场景。下阙却笔锋一转,感叹即使是胜利者刘邦的陵阙,如今也在秋风萧瑟中,一片禾黍离离的残败。英雄霸业的戏马台早已荒芜,美人流连的燕子楼也是人去楼空。
诗人从历史的兴亡追及到个体生命的浮沉,然而油然而升“百年如寄”的匆匆过客之感。之夕阳下,诗人回望凄凉的荒城,倚栏目送远去的飞鸿。顿生敞开胸怀一饮千钟的豪迈之情。《彭城怀古》情真意切,悲壮苍凉。诗中描述的历史更迭,在他去世仅仅十多年以后,再次上演,烽烟再起,元朝灭亡。历史的沧桑定格在诗人的词里,而英雄的基因镌刻在徐州的记忆中。
看完《江南文脉》记录片,感觉自己对作者和诗词,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些诗词和作者,是看了别人的解读,才记忆深刻。犹如彭城一直是个名词,但看了纪录片,知道了彭城的前世今生,知道了我记忆中,第二个元朝的诗人,回族萨都剌。萨都剌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一代伟人,曾点评“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机会,我们可以去看萨都剌的绘画,穿越元朝,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关于萨都剌的这些文字,就使一个元朝的诗人立起来了,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诗人及作品。这样的阅读,学习效率高而记忆深刻。
不知不觉中天亮了,这才从早上7点过直睡到中午12点过。不过,也有收获,在“五子棋网站”找到了没有写完的小说《五子人生》。看到文中五子棋术语,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原来发表的“天界论坛”,可能也不复存在了。
最近因为珍惜春光,抓紧时间阅读写作,睡眠时间没有规律。前二天参加了一个征文活动,虽然只选取20名获奖者,但是重在参与,等到把稿件认真写完投寄出去,也就带下了许多瞌睡账,准备昨晚好好补一下觉。另外,今天,儿子把我们的车开走了,准备和老公乘公交车去永陵旁的邹鲢鱼享受美味,结果全都泡汤了,只能有气无力、昏头脑胀地呆在锦苑了。不过,这已经是比工作的时候,轻松了许多。这时才醒悟过来,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一天的时光,满脑子都是曾经的网络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