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你重新认识悲观这种情绪。
首先来介绍一个人,她是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朱丽·诺瑞姆。
她花了超过20年的时间来研究“悲观”这件事。她认为,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把“悲观”看的太简单了。好像悲观就等于态度消极。
但实际上,悲观有更加丰富的含义。在她的分类方式下,把“悲观”分为三类。
分别是:气质型悲观、归因型悲观以及防御性悲观。
气质型悲观: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认为的悲观,就是对任何事情首先看到的都是坏的结果。
归因型悲观:是指回忆过去的时候,把不好结果的原因都归咎在自己身上的人。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一类人。在现实中孩子在面对父母吵架,或其他一些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也会有这种自我归因的想法,认为是自己原因,才造成了父母之间的矛盾。
防御性悲观:防御型性悲观与上面的两种悲观不同,这种悲观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认知策略”,是一种正向而且积极的情绪。
通过降低预期,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帮助我们更加冷静的思考,从而取得成功。
比如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当你看到所有不成功原因以后,只要你避免这些你就更接近成功。
防御性悲观第一个好处是,当我们处于防御性悲观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冷静而谨慎的。
防御性悲观的第二个优点,它可以降低我们的焦虑。
如何做到防御性悲观?
1.悲观预期:降低你对这件事结果的预期,用悲观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从而发现并记录下这件存在的问题。
2.心理演练:这一阶段是对自己的反思,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询问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3.制定策略:最后一步就很简单了,问题有了原因找到了。此时只需要将造成问题的原因有计划的改掉就好了,就可以避免出现这些可以预期的问题,从而提高成功的可能。
总结一下,要做到防御性悲观,一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悲观预期;第二步,心理演练;以及第三步,制定计划。怎么样,你记住了吗?
为你讲述我看到的世界——梦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