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人说: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死不过5万人,为啥蜀汉就一蹶不振呢?
《出师表》大家都背过,我曾经为了背它可没少下功夫,在《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话反映出当时的蜀汉危机:
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已经凸显出这时益州正在经历危机,并且很有可能致使蜀汉灭亡,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到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使得蜀汉差点灭国呢?
说起夷陵之战就不得不提关羽,大家都知道因为关羽被吴国袭取荆州,致使吴蜀两国结仇,重点是刘备的义弟关羽被东吴所杀,这让刘备更加气愤,为义弟关羽报仇也成为了刘备伐吴的理由。
说起夷陵之战损失,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兵力损失;二是:人才损失;三是:领袖损失。
冯习和张南:他俩是刘备在荆州时就跟随自己的武将,并且是自己的亲信,一直是蜀汉未来的主要将领,但是在伐吴战争中均战死。
傅彤:作为刘备的中军护卫,为保护刘备,最终精疲力竭,吐血而死,这样忠心耿耿的武将,实属难求。
沙摩柯:本是五溪蛮首领,前来助阵刘备伐吴,但不想因此丢掉性命,使得蜀汉缺失了一个好的盟友。
王甫:原是刘璋部下,但是刘备非常器重他,甚至让他协助关羽,可他的建议关羽没有听进去,后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不幸战死。
黄权:黄权算是出色的完成防守魏国的重任,但是因为刘备的失败,致使黄权无法回到蜀国,被迫降魏。
在夷陵之战之后,刘备没有选择回到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因为羞辱于夷陵惨败,刘备最终一病不起,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的死对于蜀汉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刘备是蜀汉创业一代的领袖,更是很多蜀汉“老人”的精神领袖,战争失败并不可怕,失去了自己的领袖,这才是可怕的。
而这位领袖也知道自己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要不然怎么会知道此时的蜀汉并不是自己儿子这样的人能打理的,再看刘备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备平定汉中的时候,其实益州南中一些地区就传出叛乱的消息,但这些人还是相对比较佩服刘备的,并没有闹出多大动静,等到刘备死之后,南中开始叛乱,甚至勾结东吴,想要归附东吴。
刘备刚死,雍闿在士變的引诱下,发动叛乱,杀死太守正昂,想要归附东吴,东吴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但在吕凯、王伉的阻击下,雍闿不能前进,于是煽动孟获等诸夷叛乱,之后参与叛乱的还有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
可以说此时的蜀汉,有一半的领土正在闹叛乱,刚刚经历大败的蜀汉政权实在无力讨伐,只能做防御,一时间叛军嚣张跋扈。
直到225年初,诸葛亮才认为有南下平叛的条件,要知道诸葛亮最开始并不想亲自率军的,但是考虑到其它将领的能力不够,才决定亲自前往的,这都是夷陵之战损失人才太多的原因。
诸葛亮采取了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大方针,最终平定了南中叛乱,但是前前后后,诸葛亮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这些都是因为夷陵之战之后,缺兵少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