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开读的第一本书,打开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讲解社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反映的读书。实则上是一本对与母亲和孩子亲密关系和抚养关系的书籍。
24则心理案例实录,从精神分裂、人格障碍、抑郁障碍、双向障碍、焦虑障碍、心理障碍等维度分析案例和事件。从母子之间的情感沟通,生活方式影响,到量变引起质变带来的诸多反应,发生于微小却长期积累,直到爆发的心理变化。
精神病学家费尔贝恩这样说,精神分裂症是把我们内心的那些病态放大了给我们看。的确,其实在我看来,在精神病人身上,都是把我们心中的恐惧和惧怕展现而来。当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能力无法分辨和抵抗时,就会产生另一个自己和生活模式,最终演变出各种心理疾病。
其实不止是母亲,这里说的母亲是广义的概念,是任何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抚养和抚育或者重大影响的主体,只不过孩童对于塑造个人的性格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母亲往往也是作为第一抚养人存在更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什么样的抚养人或抚育人,及时是日常沟通的领导或者朋友对待他人的时候,都应该警惕书中出现的情况。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而且自己也要随着自己心灵的壮大,抵御外部的思想禁锢。
一直不可否认的,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促进一个人成长的最关键要素,孩子可以无论在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在安静宁静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心灵支撑,并且塑造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
而构成孩子未来潜在心理疾病的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书中提到了:
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当外界对你进行过度的要求和评判时,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到某个数值以下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变得特别敏感脆弱,完全依赖于外界给他的评价。
而且当那些评价到如同宣判他的生死一般严重的时候,这个人等于是以丧失自我为代价,试图去换取关系。
一个人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眼神,说明这个人没有机会形成核心自体,不得不仰赖于环境中的客体继续为他发挥“镜子”的功能。这个时候,环境成为他的自我功能的一个延伸,环境成为他的自我的一部分。
need-to-insert-img
儿童创伤成长场景的再现:在每个成年人那里,都有一些原初情景,每一个原初情景对应着童年时期的一个创伤。后来一旦出现和原初情景类似的场景,就会激活这个创伤。
比如幼年时期父母的过度离开,导致缺乏安全感,就会对成年后的友情关系和爱情关系中需求更多的爱与陪伴,如果出现与幼年时期同类的感受,就会质疑是否不被关心和爱护。
忽视孩子内心塑造乖孩子:一个孩子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去配合大人,成为大人喜欢的那个样子的时候,恰恰是他异化的第一步,因为从他成为别人喜欢的那个模样的时候开始,他就不可能再喜欢自己了。
比如家长会中总是有家长和老师去探讨如何去成为一个乖孩子,长辈中的乖孩子,但实际上并不是孩子内心走向的自己
对孩子进行心理忽略和情感虐待:对儿童长期、持续、反复和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使得儿童在所处的环境中感觉不到温暖和关爱的存在。
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她后来的一切人际关系里都有泛化,和同学相处,她都是尽量隐忍自己的需要,先去满足同学的需要。但在满足同学需要的同时,自己又会有愤怒,觉得同学怎么能够那样得寸进尺,不断地让自己去为她们提供服务。
而作为个体,去了解心理方面的情况,不仅仅是抚养人和抚育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处于每个社会阶段的人在自我保护和与他人相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去学习和了解的。
具备良好的环境系统给予更多的支持,虽然环境会随着社会情况而变化,会从小家庭走入大社会,但是良好的环境系统可以给孩子塑造更多自信和自我疗愈。
学会肯定自己,并且表达愤怒。父母和抚养人还应该在塑造孩子自我内心和对自我的肯定认知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一个存在的价值和肯定,给自己留下一个存在的位置。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以和为贵,也会不让孩子去真正的作自己的表达,实际上应该学会表达愤怒,并且意识到别人对于自己表达愤怒的接受程度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差。将自己真正的感情提供外部,自己的优秀不应该质疑,自己被质疑的领地有理由去反驳。
学会把孩子(自己)欲望和父母(他人,包括领导)的欲望区别开来。过分地讨好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迷失自己。当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生活才会显得有意义。
孩子不应该是为了父母的健康幸福而活着,而父母也不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活着,不应该让别人给予自己活着的意义。
need-to-insert-img
扩展对与事物和认知的认可深度。任何心理疾病都存在着认知上的局限性,调适的方式无一例外是扩展自己的认知。同样一件事情,是不是可以有多一些的解释,或者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外界的信息。要学会从第一反应走入第二反应
比如,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跟爱人说,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晒到楼顶上去,然后晚上回家却发现衣服晾晒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有一百种解释,比如爱人今天忙,没有时间拿到楼顶;爱人早上没有听清楚我说的话,或者听反了;今天的某个时段天空的颜色有点变化,爱人以为会下雨,所以提前收下来了……
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有成熟的爱
婴儿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爱”,成年人的爱是“我被爱因为我爱”;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