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王小波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王锡波无论是为人,还是作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其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赢得了文坛的一席之地。
《沉默的大多数》的作者王小波,他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在通过对现实的评判,传播了一种自由主义理念。思维非常活跃,天马行空,许多地方的论述很随性,让我们感受到小波先生所传达的思想的奥妙,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直白戏谑的语言,不同于常人的脑回路与观点,让我们去重新思考,审视我们所固有的认知。由此,在思想上获得了更多快乐,这比简单的行为所带来的快乐更为持久,程度也更强。小波先生所要表达的有时很简单,仅限于文字表面的意思;但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当联系起整个句或段时会别有风味,戏谑中带着讽刺。
在《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中,小波先生抨击了我们认为的理所应当的思维认知,文字间透出自由不羁与洒脱,读来总会感到轻松与自由,而非拘于思想的枷锁。没有严肃的呆板说教,有的是清新脱俗的比喻;没有圆睁怒骂,有的是嬉笑调侃。
总体来说,整本书透露出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这本书中,自由主义或许就是与其做一个平常且普通的人,不如就去做一只不被人设置,拘束,坚持自我而特立独行的猪。
每一种沉默都是一个故事,作者的沉默是与其幼年的经历和天性谨慎有关。某一天他幡然醒悟:认为自己也属于那古往今来的最大的弱势群体——沉默的大多数。
小波先生不想一言不发而是选择走出沉默,用文字记录下他的思考,这种思考也不断再让我们去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兼容与并存,尊重每一种思想,因为没有人能掌握真理。所以小波先生在看待某一问题时,本着开放自由的原则,从多角度去论述。在一些方面辅以主观描述,在论述中又深具批判精神,特立独行。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或许不再沉默,或许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借助网络的隐蔽性,在网络中夸夸其谈,针锋相对。自由主义的内涵荡然无存,理智也在缺席。
如果不管大多数沉默与否,在思考与发声时都缺少了理性的思维,同时我们也被网络的声音裹挟着。倘若作者看到,可能会惊慌失色,大失所望,定然再写之,抨之。一个人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站出来是一种勇气,在特立独行中思考是一种清醒,这样才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未曾止步。
小波先生在讲我们不敢讲的话,不敢想的事。古来有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提独特言论,锋芒毕露,隔着时代今天被一再歌颂。有时候对人或是对事,我想说点什么,问点什么,还是忍住了。可能因为我还活着,活着说话终归要负责。
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
单一,讲好听点:单纯、恪守、纯粹,纵使列了它们万般好处,那万般好处里能不能有一个猜测:可能在树立本位的时候,由于过度而把多样抹杀了呢。那些新鲜不害人又可喜的念头才出现,就因为不敢而早早退却。
我们可以看见各种黑暗,不满,思考运作机制的好与坏,不停追问背后的答案,树立一些我信的道理。在找但是还没有找到,但是找不到也没有颓废,“我知道阴影的存在,但我仍然热爱生活。”
相反,我见过有人知之甚少,骂口不绝于耳,认得了一二,从此接受不了三四。这可能就是“单一”气度太小,眼界局促的例证之一。
书是需要再读的,再读会有更深感觉。在读这本杂文的时候,偶尔停下来翻翻小波先生的履历,再结合一下他的杂文,可能又深一点理解一些作者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