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没有这种烦恼啦。25岁花一般的年纪,就走向了家庭主妇的史诗人生。(悔不当初啊~~哭得一逼)
可我身边还是有很多朋友,他们每次想挣脱这吃人的孔教时,都被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情地怼了回去。
老母亲捶胸顿足的哭嚎“不孝”的声音言犹在耳。这个时候,除了默默应诺去相亲,还能怎么办?
该嫁的嫁,该娶的娶,然后~醉把那佳人成双对,来年抱得那麟儿归,便是成全了自己在世间的立足之本。得,可堂堂正正活下去!
这简直就是神逻辑。
你可以没有钱,你可以没有车,但是,你不能不孝
中国人就是受不了这个。在中国人的八卦中,不孝是最易引起围攻的人设。看一个人是否可交往共事,第一位就要看这个人对其父母家人的态度。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你看经典古籍中,能称为“经”的,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一本孝文化典籍称为《孝经》,可知孝在中国的地位。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你就说,孝,大不大吧!
听过愚忠吧,那愚孝呢?
古人说:不孝有三,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最最最大不孝,莫过于没有子嗣(子嗣~不好意思,最近宫斗剧追的有点多)……是这个意思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
汉代人赵歧做《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
最不孝的事是让自己过得不幸福
但有意思的是,赵歧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可是,如果本就不爱,却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嫁娶他(她)人,那是不是也是不义之事呢?这么追溯下来,孟子他老人家,不会说这么前后矛盾的话,所以说到底,只是赵岐的误会,然后再以讹传讹啊!真是可怜了,那么多恨嫁的男男女女。
徐志摩说:我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诗人就是喜欢绕弯子,说直白点,就是“宁缺毋滥”。
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事,只能自己去经历,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婚姻是排在第一位的,鞋合不合脚,自己穿上才有发言权。
父母各种奇葩的要求,出发点都是为你好。可是这话得有个前提,是他们认为的为你好。至于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那得自己做主了。
总之,父母总不想你不幸福就对了。不要因为一时的愚孝,换回一个怨忿的后半生,最终还要说“当初都是你们逼我的……”之类的气话,扎老父亲的心,就大大地没有必要了。
过来人告诉你,婚姻大事,将就不得!真正的孝,是让自己过得好,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