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咳嗽还没有好,总是会咳的比较厉害,看着有些担忧。前几天给他吃了盐蒸橙子,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昨晚又做了一次,于是今天又买了橙子,原本想再给他做,但是那天刚好看到关于盐蒸橙子的电视,貌似有点争议。我心里一直也有些疑惑,于是再次打开罗大伦的课程,听听关于咳嗽的课程。结果发现自己很可能弄错了。
我只记得橙子皮是热性,瓤是凉性,综合一起刚好可以又去火又解寒,所以当电视上说应该用橘子而不是橙子时,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对电视节目的嘉宾产生质疑,觉得现在所谓的权威人士都不怎么靠谱,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但是显然我自认为自己听过的和记得的是正确的。尽管有一点怀疑,但是我第一时间并不是去求证,而是在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这看似只是因为记忆错误,然而我回顾自己整个心理过程,发现问题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
为什么当时听课内容很多,我单独记住了盐蒸橙子?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娃是热性感冒,很明显的就是那时候的痰都是黄色的,再加上娃一直是很怕热的,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总是会认为娃更可能是因为热而感冒,不太可能是因为冷。但是显然,我忽视了一点,风寒感冒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冷,而是往往因为出汗后受凉,所以怕热和受寒之间并不矛盾。显然,我潜意识中就判断娃还是热感冒,而忽视了风寒感冒的可能性。事实上,从娃的舌苔看,偏厚偏白,不像上次那样是红色的,因此,很可能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过程显然是很严重的思维定势,因为对娃一贯的认识——怕热,加上上次热感冒的记忆特别强烈,所以自己就是按照之前的判断惯性在行事。
那么这次错误是否是可以被避免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那天刚巧电视节目就在说用橘子还是橙子止咳,也听到嘉宾说用橘子而不是橙子,但是橘子是容易上火的,所以不适合痰黄的咳嗽。但是为什么听到这些,自己还是不可避免地犯错呢?首先因为认定娃更可能是热感冒,所以就否决了橘子的方法,并且当嘉宾说橙子没有用时,就对节目产生怀疑,因为与自己之前听到的不符。事实上,自己因为偏见并没有认真完整地看节目,或许是有些断章取义了,而这里包含的是自己盲目自信的态度。当然,这也就是曾经学过的:人们只记得结论而不会去思考整个假设条件和推理过程。其次,当自己产生一点怀疑时,我又犯懒了。我并不能保持严谨的态度,去考证一下自己是否错误。这也是自己的一个行为模式,自己缺乏第一时间能够对自己的知识和行为质疑,然后去进一步考证学习,然后改进的精神。有时候学习就是这样,从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到一知半解,但是没有经过实践,学到的知识总是会有些偏差,而需要实践来纠错,能够发现自己忽视了什么重要条件,进而才是真正掌握一些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经过这一次就能掌握中医知识,只是说其实学习都是有这么个过程的。但是犯懒不愿意承认自己学的是有缺陷的,就很容易让自己停在那里,于是就是半桶水状态。所以要想有进一步的突破,必须在发现问题时产生质疑,包括对自己的质疑,然后去求证,才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次盐蒸橙子过程的反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缺陷,希望今后能够一步步改进,尽可能避免因为盲目和犯懒产生的错误,当然犯错了也不可怕,改善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来的,在犯错中有所进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