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等。去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将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应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教育发展理念。但是在推广研学旅行活动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为解决在推广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近期,通过发问卷调查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万盛经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进行了调研,以此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依据
(一)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
(二)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一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三)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四)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五)2017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获批,于5月1日起实施。新规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实施现状
2014年12月,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重庆被纳入试点省市。2016年10月,万盛经开区成为重庆市首批10个研学旅行试点区之一,渝教基发(2017)8号确定四十九中学、万盛小学等7所研学旅行试点学校。通过调研,万盛经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呈现出以下的现实状况。
(一)组织架构健全完备。
1.领导机构健全。
建立管委会层面的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领导牵头,教育、旅游、财政、公安等11个部门合力推进研学旅行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2.工作机制建立。
教育部门负责课程、师资和区内学生的组织;旅游、旅投部门负责经费、运营和区外学生市场的开发营销。
3.任务目标明确。
(1)实施学校网点布局微调整,整合黑山新场小学、青山106中学和青山小学,建成1+1区域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综合性基地和集散中心。
(2)挖掘区域内黑山谷、龙鳞石海、青山湖等一大批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素质拓展等资源,依托其运营管理主体,开发、提炼形成区域研学旅行地方课程。
(3)制定区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暨研学旅行基地申报指南和评估细则,开展区级基地评估认定工作,组织申报市级基地,建成以一大批市区级基地为支撑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4)制定经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试点方案,组织试点学校3-8年级,高中1-2年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探索部门协同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安全保障机制。
(5)搭建营销平台,培育研学旅行市场。面向全市和全国中小学生,推介区域研学旅行基地及其课程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组织区外学生来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促进全域旅游持续发展。
(6)建立经费奖补机制。对经开区的市区级研学旅行基地接待各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队,根据师生人数给予经费直补,并纳入财政预算。
(二)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1.2016年,开发黑山谷、龙鳞石海、九锅箐、青山湖研学旅行课程,成功申报4个市级基地,取得接待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格。
2.金福洞、等你户外、博物馆、科技馆、丛林菌谷、板辽湖、凉风村、1098等基地在申报中,基地导视系统和图文标识基本完备(例图一)。
(三)课程师资注重储备。
1.区教育局、旅投公司成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小组,己开发科学实践、素质拓展、生存体验、专题教育4大类118个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例图二)。
2.建立研学旅行师资库,落实活动指导教师和教师志愿者30余人,并由教育局组织多次到研学旅行基地现场教研。制定出黑山谷、龙鳞石海等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为活动开展作了充分准备。
(四)活动实施规范有效。
试点以来,区内外10余所学校7000余人分别到黑山谷、龙鳞石海等基地开展研学旅行,做到活动规范有效。
1.活动开展前,教育局召集各试点学校负责人召开专题会,对活动的组织安排作周密布署。
2.统一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和研学旅行学生须知,各校落实一个班1-2名带队教师、制定研学旅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活动开展过程中,研学指导教师跟车到试点学校,与学校带队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同车出发进入研学旅行基地。
4.在各研学基地带队教师召集、指导教师讲解,整个活动还配套安保、医疗救护,学生只负责餐费,交通、景区门票和学生保险均由旅投公司负责。
三、问题分析
(一)市场策划组织运营营销滞后。
研学旅行试点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没有专人和专门的市场运营机构来策划组织,面向区内区外的营销均有滞后,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还需不断探索。基于安全责任和压力,试点学校活动报批签字困难。基于行政安排完成任务,动力不足效果就不好。
(二)研学基地设施设备尚不完备。
要建成以一大批市区级研学基地为支撑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区级基地的申报评估审批部门和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研学基地设施尚不完备,除部分导视系统和课程图文标识外,缺乏影音视频装备,体验式互动式设施设备亟待补充。
(三)研学课程指导师资到位困难。
试点工作临时抽调区教师进修校、四十九中学、进盛中学等地理生物教师,没有专职课程开发和活动指导教师团队,研学方向有限,课程单一单调,计划中的科学实践、素质拓展、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四大类课程很难全面开展。没有信息化教学设备支撑,活动组织与指导困难,同时在时间上也很难随时保障。
(四)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五)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为确保“研学旅行”持续有序有效推进,同时也为深化“两全”战略,建议研学旅行要在“观念上突破、形式上改变、内容上丰富、设施上完善”。
(一)突破观念,用活时空。
突破研学旅行对象上的限制,树立人人均可研学旅行、时时都可研学旅行、处处都是研学旅行基地的观念。
其理由有三:一是万盛经开区“两全”战略名声鹊起,推广研学旅行具备良好基础;二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三是当今社会流行快餐文化,尤其中国纸质图书年人均阅读量远低于发达国家,让人们在喜闻乐见的旅游休闲健身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象脑白金广告那样铺天盖地把知识植入头脑,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二)改变形式,把握要素。
可以是学校统一组织、更可以是融于生活的自发的旅游休闲健身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只需在研学旅行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研学课程、内容上补充完善。活动形式上的改变可以解决审批、经费、活动组织、安保等诸多问题。
(三)丰富内容,整合载体。
可开发更多贴近于老百姓生活工作的课程,比如体育运动公园不仅应该有羽毛球、游泳等的发展情况介绍,更可增加各项运动的技术要领,比赛规则等;梦乡渔村可增加鱼类品种、生活习性、食用价值,渔具购买常识、烹饪方法等。尚古村落农耕文化展示馆增加农具的作用、使用方法介绍等等。同时开发建设研学课程影音视频资源库,可网络下载收集和委托广电局摄制,让研学活动更加直观、体验更加深刻。
(四)完善设施,供给保障。
根据研学课程补充研学基地课程图文标牌 ,并附二维码(例图三、四)通过手机扫描就可查看对应的文献资料和视频。同时在各研学点安装LED滚动播放相关演示操作视频或指导教师授课实录,又可解决师资不能随叫随到的问题。条件允许时可建VR虚拟现实,在体验与互动方面取得更佳效果。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