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安心的微博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总在那等一个人来圆满你,你就是一直以来你在等的那个人。不要去等有人帮你撑腰,你自己要先把腰挺起来,让力量长在你那。”
看到这句话,我身体内有一种电流涌过,不觉的颤抖了一下。无论是为了养育我们的孩子,还是疗愈我们自己,我们都需要增长自己的力量感,我想这也是我坚持参加读书会的原因吧。
一、回顾
前两次读书会,第一次是关于P.E.T.的使用状态:真实、事实、感受,而且在自己有意愿的关系中去呈现这种状态。一切的表达都基于我们是真实的人,我们有血有肉,有悲欢离合,有爱恨情仇,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还原事实。
当然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这种状态,至少我们有了这样的一根弦,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
生活中,我们的模式可能还是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然后不断地去评判、指责、和对他人表达愤怒,我们的交流是外在穿了很多次要情绪(愤怒,生气)的铠甲,我们的主要情绪都是被藏在心底的(有待发现)。
辰安老师说,真正的交流是在感受和需求的层面互动的,是真实的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在交互。这一点我们都在努力去尝试去做,而且这很需要勇气。
第二次读书会是关于倾听。这一部分适用的情形是,当孩子处在困扰区,父母处在无问题区的时候,如何帮助孩子,只给到孩子一个耳朵就可以,当然使用的前提是父母处在无问题区(真正的接纳)。
(1)在回顾上周的内容时,“青春期孩子并非要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反抗某些几乎被全世界父母所采用的一些具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大家对这句话有很多的感受。
①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如何对待你
小伙伴说,感觉自己对孩子态度有些控制不住,会命令之类的,孩子会习得,并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但是当自己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孩子沟通时,孩子也同样会用新的沟通方式和自己互动。
似乎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新习得的沟通方式,在孩子那里会很快得到好的反馈,那青春期的孩子呢?
②给孩子真正的空间
另外一位小伙伴分享了自己和青春期儿子的互动:不可以晚睡。
之前会因为儿子半夜不睡觉的事情说教他,命令他,很想解决他半夜不睡觉的问题。
最近当听到儿子半夜在房间里没有睡觉时,妈妈走过去敲了敲门,儿子打开门,妈妈说:儿子,这么晚怎么还没有睡觉啊?
儿子说:白天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静不下心来做东西,只有夜晚的时候,大家都睡下才能有这样安静的时间来专心做东西。
妈妈:哦,是这样的,妈妈了解了,妈妈还是希望你可以早一点休息,妈妈会担心你的身体(真诚地表达关心)。
妈妈从之前只想解决儿子晚睡的问题,到对孩子晚睡多了一份好奇心,通过类似于门把手的问法开启了沟通的大门,并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这个过程是从只关注解决问题到对孩子行为的好奇和对孩子本身的关心,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种心态,多了一份接纳和理解,同时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而非控制。
小伙伴还表达说,生活中虽然孩子的房间有一道门,但是从心理上来说我从来没有给到过他空间,觉得自己一直在越孩子的界。
听了小伙伴分享的话,真的好感动,感动我的是,妈妈的这份觉察这份转变对儿子来说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难得。
也特别惊叹的是,这位姐姐从第一次读书会开始接触P.E.T.这才几周的时间,感觉从头脑到走心的转变,成长变化好大,好快速。
③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而不是我们有问题
辰安老师分享,记得有一段时间,每次满心欢喜的给回家的女儿开门时,女儿看也不看她的走了进来,这让她有种被无视的感觉、挫败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青春期孩子反抗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父母本身,给自己松绑了,不会全盘否定自己作为一个妈妈是失败的,只是自己的养育方式存在问题。
无论是面对多大的孩子,当我们转变养育方式的时候,用爱和尊重来对待孩子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受到感知到,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抽出时间来学习这种高效能的养育方式。
(2)关于倾听哭泣的小孩
一位小伙伴分享倾听一个小朋友,越倾听小朋友哭的越厉害,然后有人说是不是过度倾听了,然后没有继续倾听,不想让孩子哭太久。
辰安老师说,哭都是有原因的,孩子一直哭是因为还有需求没被看见。
突然想到了我女儿,我女儿从接触幼儿园开始,每次开学都会有一个哭闹的阶段,包括在家里也会经常有大哭的场景,直到大班开学的时候哭了有将近一个多月,到现在情绪很稳定,一般的小事都不会让她有特别大的情绪波动了。
女儿从动不动“炸毛”到现在情绪平稳,我其实有些不敢相信,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倾听她,包括感受到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爱,还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我知道她需求被满足了,也就哭够了,即使这个过程很漫长。
倾听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不哭,而是陪伴,陪伴孩子去经验那些情绪,品尝那些情绪的味道,转化自然会自动发生。
二、当父母处在困扰区,孩子处在无问题区,如何无伤害地表达
(1)当我们作为父母处在困扰区的时候会怎样做?平常会如何表达?
书中说到,父母一般会有两种回应方式,一种是发出“解决方案信息”,比如命令、劝告、建议等;一种是发出“贬损性信息”,比如评判、嘲笑、责备等。
第一种回应方式会剥夺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会觉得父母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重要,会忽略自己的需求,去服从父母,慢慢地长大就会一直期望别人给自己提供解决方案。我突然对自己依赖别人给解决方案,不重视自己需求这两个卡点找到了原因。
第二种回应方式会让孩子形成“我不够好”的概念,这种概念会陪伴孩子带入成年时期,带来破坏性的作用。“我不够好”这种信念,很多人都有,这种信念会让我经常自我评判,自我否定,像心里扎了一颗钉子随时扎的我心疼。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被对待长大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以至于我们长大后会有很多痛苦存在,包括想要离父母远远的,逃离他们的控制,远离那些伤害,来自父母语言的、非语言的和情绪上的伤害。这些语言、非语言和情绪背后的真相是,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现实中,这种养育方式让我们很痛苦,要么一直沉默,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面上表现的唯唯诺诺,很顺从,同时偷偷学习来疏解自己的那份堵和痛;要么爆发,远离,疏远彼此间的关系。
夹心人or自我成长
直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想把这份“痛苦”和“无助”,带给我们的孩子,我们选择了学习,学习新的养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同时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去面对和承受来自父母的“破坏性的养育方式”的压力。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样子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模型,我们会从孩子的反馈中得知,他会根据我们的样子去感受和成长。父辈的养育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被控制,而带来的种种影响,包括害怕、恐惧、担心,都会传递到孩子那里,孩子会感知到担心、害怕、我不好;当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接住来自我们父辈的“破坏性养育方式”时,将这种负向的影响切断在我们这里,而不是继续影响到孩子,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处在了想要好好保护我的孩子不再受不好的养育方式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不喜欢的养育方式的抗拒中,我突然想说感恩我们自己的那段不喜欢的经历,才让我们下定决心去坚持学习一种新的养育方式,来让我们的孩子享受美好的养育环境。
感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有这股勇气和力量去重新生长,治愈过去成长当下,感恩孩子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不断的给与我们反馈。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的父母也是,我们现在抗拒的也是父母过去的养育方式,当了解到父母的初心还有局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调整我们自己,疗愈自己以及用新的方式养育我们的孩子。如何疗愈我们自己?大量的倾诉,大量的情绪宣泄,当这些情绪卸掉,事实就会浮现出来,也会让我们恢复平衡和理智。
我们学习新的沟通技巧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家人更能感受彼此的爱,让我们彼此的需求都得到尊重和重视。让我们用无伤害地方式去表达,去沟通,让孩子成长在有爱的养育环境中,孩子也吸收到这份好的沟通方式,然后在用到他今后的生活中,去面对他的朋友、同学、同事、未来的伴侣和孩子等。
(2)新的方式
当父母处在问题区,孩子没有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些无伤害地方式?
无伤害地表达、调整环境、调整自己
①关于无伤害地表达
首先,往内看
当看到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接纳的时候,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时候,不是孩子错了,是引发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需求受到影响了,需要去问的是,我们怎么了,而不是孩子应该怎样。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怎么了,我们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感受和需求的层面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孩子是很乐意帮助我们的,只是作为父母往往不敢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弱点、缺陷,过往我们更乐于把自己的弱点和缺陷隐藏起来,指责孩子好像才能彰显父母的地位。
我们让自己扮演愤怒者,通过生气的姿态,来教育、教训和惩罚孩子,好像在说“你错了”,你让我生气了。
在旧有的模式中,总有一顶帽子会被随时扣在孩子头上,就是你不对,你错了,对于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评判好坏、对错、应该,我们要改孩子的不好、不对、错,就要愤怒就要生气,就要教育他们。
这时我们就容易陷在了评判里,伪装里,也不容易察觉自己怎么了。
其次:面质性我信息
当我们知道自己怎么了的时候,了解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新的方式来表达:P.E.T.式语言。用P.E.T.语言与孩子互动,没有“你错了”这回事。
描述事实+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行为带给我们的具体的影响(包括金钱、精力、时间等)
比如小伙伴举的例子,孩子把小座椅放到过道里,影响到自己走路。
妈妈看见小座椅在过道里,我会觉得对我来说有些麻烦,我来来回回走地时候要去躲避它,还担心会被绊倒。
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也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指责,不命令,不给解决方案,也不发出贬损信息,只是通过表达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带给自己具体的影响,来去影响孩子。
②调整环境
小伙伴举的例子,自己在打电脑工作的时候,两岁多的女儿也过来“帮忙”扣键盘,小伙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等晚上女儿睡着的时候,或者有妈妈陪着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专心工作了,这就是调整环境。
③调整自己
就像上面的场景,爸爸当下的选择是关闭电脑,去陪孩子玩,这就是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
成长时刻
无论是我们倾听孩子,还是我们表达给孩子听,这些时刻都是孩子成长的微小时刻,让孩子了解到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何去倾听,如何去表达,如何看到彼此的需求,同时去想办法去满足彼此的需求,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孩子的情商和思维的过程。
我们可以给孩子立规矩,立界限,而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只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点和孩子的需求点,无伤害地去表达。当然在学习的初期,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的无伤害地表达,事后平静了以后可以和孩子去做复盘,我们可以和孩子确认孩子的感受,同样地作为孩子,我们也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去确认。
辰安老师分享到自己去和父母确认的案例,问自己的父母,小时候是不是经常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
年迈的父母真诚地说:是
辰安老师边分享边说,当他们说出是的时候,自己就释然了。其实父母如果有的选择,肯定也是不愿意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的。
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更多的来自旧的沟通模式带来的伤害,多了一份用新的沟通方式来守护孩子的坚定。就在每一次的努力读书,学习、交流新的沟通方式的过程中,我们的力量感一点点长在自己身上。
我是我的世界,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我是我世界中最重要的存在。
我重视我自己,重视我的需求和感受,这是自我负责的态度;重视爱的人的需求和感受,彼此重视,这就是爱的联结。
所以把感受放在自己身上,并诚恳地表达出来。
就像小伙伴举的例子那样,当自己在吃饭,孩子叫自己去玩的时候,真诚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我好饿呀,我现在好需要吃饭。
对父母来说,坦诚地展现透明的自我,所能带来的最大回报可能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诚实和坦率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一种真正的人际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