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埋头工作的同时,偶尔也会遐想。特别是从事教育行业二十多年的人,像我一样去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的人很多。或许是年龄的问题吧,对自己的人生开始回味,对自己的工作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呢?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与我们今天有关“教育”一词的名词用法有明显差别。其实在七八十年代,我听过最多的是:谁在哪里教学?学教的怎么样?更多的是强调“学”,“教学”顾名思义,教给学生学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今,“教育”一词应该富有新的深意,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心乃身之源,身心和谐发展,这个人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进而自我快速成长。反观自己平时工作中,关注较多的是“教”,非“育”。
仔细回味一下二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所教过的那么多学生中,成绩优异的都是内心强大、阳光、积极乐观的孩子,这说明他能根即心是非常健康的,反之,说明这一部分孩子,心即“根”出现了问题,这个根在哪里?三分之二在家庭里,三分之一在性格里。这就犹如一株开花的树,根部的毛病是最难医治的,一是需要医生的高明手段;二是需要树自身的免疫系统启动;三是这株树生长的周围土质要有营养。所以,要想让一株树开花,家长、老师、学生三者必须同时努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