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听了两遍罗振宇的讲话音频《我们这一代该怎么学习》,很有感触。当知识总量原来越大、知识焦虑越来越深,要怎么样的才能更有效的去缓解?
我的理解是,输出很重要!
罗胖说他的学习方法有五个关键词:人格、概念、缝合、碎片和目标。
1.人格
人格,指的是跟人学、而不是跟着书本学。这个概念和古典老师提出的“人事网书”很像,人作为70%的学习源,我们有太多技能和方法都是跟着人学会的。我在职场那么多年,也经常面临向别人请教和别人向我请教的时候,有时在教新入职的小朋友、或者教领导一些新工具的应用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还需要懂得更多,会倒逼自己去学习更多、实践更多。
组织行为学有一个模型叫“乔哈里之窗”,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个自我:已经公开的自我、可能被解开的自我、隐蔽而私密的自我、封闭的自我。正是那些学习和被学习,让我们一点点打开可能被解开的自我和隐蔽而私密的自我。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魅力,如果你觉得没有,那只是你还没打开自己,让自己发现、也让别人发现~~~当你公开自己,没准你的地板就是别人的天花板呢~~~
2.概念
概念,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我的理解是对于事物或观点的定义。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别人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比如“走,吃饭去”,如果我们心意相通,就能很快理解对方的意思,当同事跟我说“走,吃饭去”,我很自然地就拿好了饭卡和钥匙,因为我们长期在食堂吃饭。但当T先生跟我说“走,吃饭去”,我就得问他,我们去吃啥好吃的呀?你来接我吗?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时间说、不同的地点说,效果千差万别。
当我们和别人有了更多相同的概念,我们就更能理解别人,也更易沟通交流。所以我们要对新概念保持敏感度,哪怕只是知道大概意思,也是好的呐~~~
3.缝合(架构)
缝合,我觉得用另一个词更适合:架构。就像搭一座大楼一样,先是架构出自己的知识脚手架,打好基础,然后是在脚手架上去添砖加瓦,不断填充学习到的新概念,用一个个小的单位去填充,完善自己的摩天建筑~
如果一个新领域太大,完全可以在脚手架上再开辟新的楼层。但我们要保证的是,新概念进来的位置是牢固的,不能每个楼层都只有一片瓦。意味着你必须有一个基础的观念,那就是,你为什么要学习?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恐怕楼会塌。
就像罗胖说的,只有目标明确,不断往前拱,我们才能把知识落实为我们行动的成果。
4.目标
对于目标,我的理解是,我们既然学习了,就要去有意识地输出,这才是采取行动的表现。
输出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和人交流表达、可以是写读书笔记、可以是一句话的感慨(这样想想我一直很抗拒发朋友圈,就是因为有时我只是单纯的发一句感慨,而在父母眼中,大概以为我发生了什么大事!)、可以是一张图、可以是非常多的形式。
5.碎片
碎片化的输入对应着碎片化的输出,就像我今天早晨听了罗胖的《我们这一代该怎么学习》,就写下了这篇《学习笔记》。
有位朋友劝我可以琢磨下我自己的特色,我觉得我这个人吧,吃得多想得也多,没事还喜欢整理各种东西。前面两篇【听课笔记】大家反应说还不错,那我就以这篇文章继续,在【行政讲堂】专题以外,再做一个【学习笔记】专题,和大家唠唠我的学习体会。
我们一起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去爱,你们觉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