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浪丫几”,更多影视资源。
提起新加坡这个小岛国,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印象,
在我的脑海里,只有“亚洲四小龙”这个称号和那尊会喷水的鱼尾狮。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新加坡和香港一样小,为什么新加坡的明星没有香港多?
其实从电影层面来讲,别说新加坡了,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人都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
在当时的华人社会这个区域内,香港这一个娱乐输出中心就够了。
(截图来源《警察故事》)
新加坡是一个电影小国,每年只有几十部影片,而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粗糙的模仿、刻意的调侃,充斥着汉语和英语的拼凑滥用的喜剧。
不过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导演,走出了新加坡,进入了华语圈,甚至迈向国际。
导演陈哲艺,2013年凭借处女作《爸妈不在家》横空出世,在金马奖上打败同台竞争的蔡明亮、王家卫等人,包揽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等奖项。
2019年又凭借第二部长片作品《热带雨》成为平遥电影节的爆款,再次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等奖项。
甚至,他被誉为有望成为华语影坛的第二个李安。
影片本身主要是从家乐的视角出发,家乐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面对家中新来的外人女佣,与她四处作对。
在一次女佣的追赶下,出了一场事故,家乐把胳膊摔折了,女佣帮家乐洗澡,赤裸相见后,关系自然会更进一步。
这也是两人关系转变的转折点。
这同样让我不禁想起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
同样是洗澡将本是父子却素未谋面的两人关系拉近,到底是血浓于水还是日久生情?
从血缘法律上讲,孩子是某人的孩子,但孩子就是孩子,天生就会喜欢那个跟自己亲近的人。
女佣陪家乐睡觉、为他做饭、帮他洗澡、接送他上下学,时间一长家乐和女佣自然产生了非常亲密的情感。
甚至逐渐开始“代替”了母亲。
家乐因为同学说女佣坏话,对同学大打出手,第一个来认错的人,是女佣。
当主任当着全校面惩戒家乐时,第一个冲上来关心家乐的人,也是女佣。
这也导致了在家乐生日的时候,特意要求和女佣拍合照,而母亲反过来要求和家乐拍合照,
孩子本能的行为,将两者的关系错位。
讽刺的是,女佣虽然在家乐家充当了母亲的角色,
但女佣也是《爸妈不在家》的一员,她在菲律宾也有自己酗酒的丈夫和刚出世没多久的孩子。
请菲律宾女佣这一现象,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在新加坡的家庭中,非常常见。
影片同样也给了父母不少篇幅,工作压力,投资失败,要面子,孩子不乖,这都是大多数为人父母、建立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影片背景处于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
父亲是一个推销员,他的职业也如同自己推销的那块玻璃一样,被这个时代轻易击碎。
母亲在经济压力的压迫下,进入了“希望在于自己”的传销组织迷失方向,
在得知这是一个诈骗组织后,喃喃自语“希望在于自己”的前后落差。
而“希望在于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困境。
但即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很强的戏剧冲突,都是相对温和的结束。
最终,父母只能将女佣辞去,家乐强行剪下女佣的一簇头发作为留念。
影片最后,母亲顺利生下了二胎。(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演员杨雁雁是真怀孕,而剧本本身并不是)
家庭的经济压力没有扭转,家乐也没有成为听话的那种乖小孩,女佣也成了过客,至此不会再有任何联系。
影片所表达的,始终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段,
只是将它展示出来,没有批判没有反思,仅此而已。
生活就是这样,缓缓过去。
一个人,静下来,品一部静下来的生活化电影,人间美食。
生活里,有喜有悲,有欢声有泪水,
但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