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能否在自媒体上体面的“存活”,关键看莫言、余华、贾平凹
文/淡然
当今,中国文坛有三位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国第一位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的余华,获国内外多次奖项的陕西作家贾平凹,他们是我和许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们的偶像,如果分别拿他们最好的作品在自媒体上“检验”一番,结果会让人大跌眼镜,发生一些意外。
第一个意外:首先看《蛙》、《活着》、《秦腔》三部小说作品的名字,由于它们少于5个字,所以在自媒体不能顺利发表。
在不违背主题思想的情况下,我试着改它们的名字,《多么神奇的青蛙》、《孤独艰难的活着》、《秦腔是故乡的一块丰碑》,这么一改,可以通过了,但让人感到一个纯文学的名字被改的“面目全非”,反而没有了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发布在微头条(如果能满足长篇的话),但是没有一分钱的收益,作者们能愿意吗?他们辛辛苦苦原创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心血白费了,他们不会干赔本的傻事的。
第二个意外:由于篇幅过长,大多数自媒体平台不能满足内容的发表需求,即使满足了内容的发表需求,大众也会主动放弃阅读。
且不说是否免费,读完上述的三本长篇小说,快的需要十天半月,慢的则要延长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放弃……
他们作为纯文学的代表,在自媒体上都遭遇了如此尴尬,就别提我们这些“四无人员”(无名、无才、无势、无钱)了。
这些文学大咖为什么没有入驻自媒体?我以纯文学方式介入自媒体,发展遭遇瓶颈,为什么会一度想放弃?我想有以下主要原因:
1、目前自媒体的运营机制不利于纯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
现在正在掀起的自媒体热,势头正在盖过微信,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特别是《今日头条》作为业内的老大,引领着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具有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几乎所有的自媒体平台正在大力为自媒体写作方法造势、推广,不同级别的培训班、授课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自媒体写作开始“套路化”、“规范化”、“标准化”,大量的标题党的出现应该于此有关。
还有,自媒体运用智能机器去推荐、评判文章的优劣,虽然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工成本,但最终机器是无法代替人去完成对优秀文章的甄别,因为文句的精美只有文化素养极高的人士才能胜任。
2、自媒体环境不太适合纯文学作品的的存在和发展。
虽然自媒体为纯文学的存在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但空间有限,使它不能最大限度的得以满足需求。纯文学作品具有内容深刻、意蕴深厚的特点,往往处于文学领域的顶端,离大众的视野较远,导致它相对的小众化,如果自媒体不加以引导和扶持,纯文学发展的春天很难到来。
当前,在所谓的“自媒体写作方法”被炒作的火爆这一背景下,大量的优秀的纯文学作品被无情的抛弃在一边,反而是一些利用了人们的弱点、能够满足于大众化的实用性的一般文章,或者能够激烈刺激人们情绪的文章成为了自媒体的主角。所以,几乎所有的爆文都与纯文学无关是不难理解的。
纯文学能不能很好地存在自媒体?答案是肯定的。
这与自媒体的自我完善和不断优化有关。我们看到《今日头条》已经开通了长篇,进行试运营,这是所有纯文学作者的福音,虽然只是起步,但让他们一步步靠近理想,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还有《简书》,纯文学的氛围较浓,虽然它是较小的平台,影响力有限。
这与纯文学写手们调整自己写作的角度和方向有关。写手们可以借鉴自媒体写作的一些方法和优势,在满足自己写作需求的同时,平衡与读者、平台的关系,尽量做到让各方满意的结果。
我所认为的自媒体,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写手们和读者的综合性平台。这一理想如能实现,将是一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革命,为中华文化自信充分展示在世界面前提供了更多途径和保障。
当前,《今日头条》是自媒体的风向标,莫言、余华、贾平凹是纯文学在自媒体的风向标,在未来大咖们入驻到了自媒体,说明自媒体的发展已经成熟了,完善了,纯文学的春天也就真正到来了。
如果有可能,我会以纯文学的方式存在自媒体,让我所写的每个文字都回归到文学本身,而不是为了讨好什么。
我是三颗沙子,笔名,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