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生活的算法》2016年四月出版,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布莱恩·克里斯坦,是一位文科特别好的理工男。另一位是汤姆·格里菲斯,他是加州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教授。目前只有英文版。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决策,原来都可以用算法来解决。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用数学算法指导我们的生活理性地决策,给自己增加一些底气。
第一,用随机选择优化37%规则算法指导生活中的复杂决策。
1,买房子,怎么办?首先要确定自己多长时间内要买好,假定是一个月。把这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只看不买,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了解市场上哪些房子你喜欢,哪些你不喜欢。记住在这个阶段内你看到过的最满意的那个房子。 等到过了30天的37%,也就是第十二天 ,你就进入第二阶段,从这天开始,你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那个最好的房子好,或者类似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2,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37%规则。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两阶段分割点就是26.1岁。所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那个人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
3,去哪家餐厅吃饭。假设你家附近有个餐馆,你已经去过15次,其中9次的体验非常好,有6次的体验不怎么好。你打算明天晚上出去吃饭,那么你是否应该尝试一个新的餐馆呢?数学家提醒我们,计算的关键在于时间因素,假设你还打算在这个城市住很久,那你就应该去积极探索新事物,冒点险是值得的,一旦发现一个好餐馆,将来可以继续去。可是如果你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那么在离开前的这个晚上,你需要的是最稳妥的体验,所以该去你常去的那个老餐馆。
第二,很多时候我们会沉迷在细节里,看不清大方向,其实是犯了数学上的过度拟合错误。
1,一个年轻人照着PPT滔滔不绝地讲着,可是老板看似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年轻人马上被难住,老板否决了年轻人的整个提案。在一线做事儿的人,用了很多很多精力专注于各种细节,也就是写实,可是老板们想问题却往往是站得高看的深远,他们三言两语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决策。
2,年轻的大学老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备课非常细心,1个小时的课程他用10个小时准备,教案和PPT无比详尽。后来新开了一门课,因为工作太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备课,结果学生反而更喜欢新开的这门课。他准备的时间短,效果反而更好。数学家管这个现象叫做“过度拟合”。
3,怎么避免过度拟合:第一,限定思考时间。比如一天内或者几个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报告。第二,限定内容长度。比如 “电梯谈话” 。第三,在白板上演示计划,要使用粗的马克笔,笔画越粗,对你的思维越有利,越能逼着你去考虑大局。
第三,数学家用算法告诉我们,应该着眼未来,还是关注当下。
很多生活问题都是数学问题,本质上是说,你到底应该花费精力去探索新的信息,还是专注于从已有的信息中获得收获。数学算法告诉我们要考虑时间因素。如果你还很年轻,你就应该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再过两个月就退休了,你还跳什么槽。探索新事物的好处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巨大,你会不断地遭受失败。老人不探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敢探索了,而是因为他们不用探索了,他们已经完成探索了。
第四,时间问题本质上是个数学问题,用算法管理时间,才能活得更有效率。
时间管理,到底应该小事优先、要事优先,还是急事优先?算法给时间管理找个最优解。
如果你的任务都是有截止日期的,那就是按照截止日期的的早晚安排任务,先做最早截止的任务。这个算法称为“最近截止日期”算法。
如果你想要的是尽可能按时完成更多的任务,那你就应该先放弃那个占用时间最长的任务。
如果这个任务牵涉到别人的等待时间,我们就应该用“小事优先” ,也就是完成时间短的任务优先的原则。小事优先,可以确保让等待的时间之和最小化。在小事和要事之间权衡,先估算一下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然后你算一算每个任务的“密度”。一个任务的密度 = 重要程度 / 完成时间,然后按照任务的密度从高到底的顺序去做事。
以上就是指导生活的算法告诉算法在我们的生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