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
概述
本节主要讲述思维转换并非都是立即发生的。如同斯蒂芬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时间去发现自身定式,改变自己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最后才达成转变的。而且斯蒂芬提出,思维模式和性格息息相关,如果不把性格和视角上的改变结合起来,是难有成效的。
有所思
·咋看之下,小标题似乎和内容并没什么关联。这个标题是作者的本意?还是译者的意思?是想告诉读者,不管转变是立即发生,还是缓慢进行,都需要身体力行,从行动中获取?
·思维模式和性格息息相关,改变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那我的性格,和我的思维模式,应该怎么去做结合,从而达成改变?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概述
本节先引用舰长和灯塔的例子,来隐喻:个人魅力遇到灯塔式的原则也是要做出让步的。并进一步讲到,这些原则从历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历久弥新、颠扑不破的。并且不因肤色、宗教、民族和国界不同而不同,它们都是淳朴的。
斯蒂芬进一步提到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个别、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同时原则也不是价值观,盗匪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他们违背了良善的原则。
如何捉住原则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
有所思
·这里讲到的原则很抽象,如果仅从历史筛选这个角度上看,那中国历史会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原则。但是里面部分原则也会不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这是否可以进一步去甄别?
·对于这一节,我更趋向于是,实践是行为、举动,但是这个行为举动都是随心(原则)而动的,不同的心去进行同样的实践,得到的是不同的。相反,如果有这相同的心,即便实践方式不同,可是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概述
本节说明了人们对个人魅力论的追捧是因为其宣扬能跨越漫长的自然成长过程。而成长的原则却恰好就是循序渐进。人们总企图走捷径,跳过关键步骤来达到目的。最终实践唯一的检验标准。如同求知需先暴露自己的无知;理解需要耐心聆听、坦诚理解对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皆是如此。
而改变的原则来源于自己和经历,而非外力。疏导善于外力强迫。未曾拥有,则不知为何分享。
有所思
·“总企图走捷径,跳过关键步骤来达到目的”,这里严重中枪。这也是最近的一些经历。但是很奇怪的,当企图走捷径的时候,内心的欲望无限,总希望获得更多。而到了真的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需要一步步的前行,即便知道自己与目标仍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内心却是踏实的。或许这就是从原则出发去做实践的效果吧。
·“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交到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这是一个技法。
·从未拥有,又怎么知道分享的价值。这一点与近期花橙汇的举动暗合。道理懂得许多,但是为什么这些道理会形成,为什么要遵循?体验一把比言语更来得深切。如果我想弄懂什么,是否也可以自己去设置一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