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疾病按照发病的快慢、进展的快慢、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而造成这种划分的根本原因是急性病和慢性病的病因有各自的特点。急性病的病因明确,强度大,对人体进行集中打击。如细菌感染、车祸、喝农药中毒等等。慢性病的病因往往不明显,病因复杂。是强度较弱的一种或多种损伤因素长期不间断地作用于身体而最终发病。
举例看看什么是急性和慢性病,一口气喝一瓶农药,您一定是急性中毒。如果每天喝一小口慢慢“享受”,您一定是慢性中毒。再来看肥胖就是典型的慢性病,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不是因为您多吃了一个馒头或多吃了一盘饺子就会造成肥胖的,而是因为今天多吃点这个,明天多吃点那个,长期这样下去,造成营养严重不均衡而导致的。
如果清楚病因的来源,我们就可以轻松地避开病因,使自己获得健康。这里我们主要来讨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
第一,所有的慢性病都与生活方式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的病。
您的饮食习惯,您的穿衣打扮,您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属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随着所谓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几乎被彻底改变,关键问题是这些改变几乎都是不合理的,是有害的。例如作息时间改变了,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今天的人们喜欢夜生活,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今天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身体的生物节律,引发了包括胃病、关节痛、肌肉痛和睡眠障碍等很多病。
正是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导致您的身体每天都受到伤害,累计久了就成了您身上可感受到的病。所以要想把慢性病彻底治愈,就要彻底改掉我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否则即使当时治好了,只要生活方式不改变,那个病早晚还会再回来。
第二,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外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破坏了内环境稳定而造成的。
外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大都会通过三大途径进入身体,即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您吸一口气,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都会把身体伤着,为什么呢? 因为空气中、水中、食物中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主要从哪里来的呢? 也就是说损伤因素在哪里呢? 损伤因素主要源于污染。为什么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的病人越来越多? 跟大气污染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您要知道,大气污染不仅仅是伤我们的呼吸系统,有毒的污染物会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周游全身,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广泛的伤害。
污染到底能有多大危害呢? 我们到很多严重污染的河流两岸的农村去看看就知道了,大量的污染物已经进入我们的食物链。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治理污染,而污染给这些流域的人们带来的苦难是随处可见的。在这些流域的很多村庄,很多疾病的发生率都普遍增高,而且病种广泛,胃炎、胃溃疡、各种皮炎、皮疹等各系统的疾病,包括各种各样的癌。所以,体内毒素的蓄积也是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及时排除体内的毒素正是预防慢性病的必经之路。
第三,所有的慢性病都与细胞营养不良相关,是身体修复失败的外在表现。
一个慢性病的发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身体修复失败的外在表现,是细胞缺失营养的最终结果。慢性病的发生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损伤修复、修复再损伤、再损伤再修复的往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身体会从全身各处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营养素,输送到受损伤的部位进行修复。我们的身体很有意思,最会干的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事,但前提条件是东墙允许拆,拆一点也没什么大的关系。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多余的东墙可拆了,此时本质上就是可调动的营养素被耗尽了,没原料了,修复无法完成了。从这一修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一个慢性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它牵涉到全身的多个系统甚至是各个系统。因为在发病过程中,要从全身各系统调动营养素来修复。
人们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叫作“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每天吃的食物变少,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所以应该格外注意“隐性饥饿”。很多人认为超重、肥胖的人营养过剩,这是不对的。超重、肥胖反倒是“隐性饥饿”的高危人群,他们多是能量营养素摄入过多,但却可能缺乏微量营养素。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胆疾病、肥胖症等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因此,给予细胞充足均衡的营养素才是预防慢性病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预防慢性病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一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高效的身体排毒,三是均衡的细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