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的吴熙娟有着童话般悦耳的嗓音,逐字逐句不慌不忙的说着。注意到现场的蜡烛,玩偶了吗?还有背景轻音乐,熙娟就是那么让人贴心舒服。
开场她讲到最近经历的案例:15岁男生不喜欢读书,家人带他来找熙娟谈话,熙娟老公和男生大谈汽车的构造之后,他回去好好读书,要去德国进修汽车。~不爱读书不是重点,重点是他要做什么?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雪娇:她一大早出门听课,我问她要不要下周再去参加另一个课程,她说:上午睡瞌睡。我暗自发笑:这会儿就不睡瞌睡了吗?随之恍然大悟:所有的懒,都是因为动机不足。
这个感悟和熙娟老师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做事不是重点,重点是想做什么?找到动力,行动力自然就有了。
第二个例子,一个年轻女孩人际关系不好,不愿意耍朋友,熙娟老师来看她对她说:昨天婚礼上见到你,很美,跳舞也很好,你的内在也很美,有很多重要的想法。女孩一直在笑,当天晚上就有了她的first date~年轻人是需要被相信的。
人是被看出来的,我们做什么样的观众?相信人是有希望的,在问题中看到发展的可能性。
熙娟谈到两种文化的转换。最早的文化是解决、修正问题,是指导性的;转变到现在看到问题背后的例外和资源,是合作的。接触到叙事的那天,熙娟感到太神奇了,太激动了,这就是想要的。
叙事咨询师从来不说个案有问题,而是说咨询师没看到(个案的资源)。每一句问话都在构建有力量的自己,不去复制失败,不断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自己,becoming!
从剖析解决问题~到换角度看世界,全新的视野改变孩子。我们的影响力是什么?是复制失败,还是在困难中创造希望?
有一个高二男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上网去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到答案。熙娟向他身边的老师询问,老师们说:意义是照顾好我的父母,是抚养子女成人,是保持健康……男生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是透过参与得到的!
熙娟谈到解构,用不一样的视野看文本,凡事都有生命力!是发展的,活的,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急于改变问题,而是~深深的理解
例如解构“我是不行的人”
“觉得我是不行的人”是怎么来的?
“觉得我是不行的人”对你有什么影响?
评估“觉得我是不行的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希望和“觉得我是不行的人”保持怎样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遇到问题会“贴标签”,解构就是外化问题,去标签化。贴近来访者,随缘自在,由他自己发现资源。
熙娟经常用到玩偶作为外化的工具。玩偶代表问题,可以代表无力,焦虑,过去的自己,童年的自己,引导个案和玩偶(问题)进行外化拟人化问话,把问题变成好玩的对话。
你(无力)是怎么来的?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你出现的背后有些什么?
可以怎样和你共处?
通过外化对话,痛苦就不再是主人的,把痛苦拿出来说,痛苦不在主人的身体里。痛苦背后是对生命的期待和渴望。与痛苦约会,让痛苦被看见,被尊敬。
或者和不同时段的自己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请十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说几句话,支持现在的自己。
和熙娟的温柔遇见,我身体里有东西在萌动:问题不重要,看到问题背后的资源才重要!把问题外化,与问题对话,学会和问题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