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带孩子出去玩,提前预定了一个度假主题公园,到了后发现园区太多玩的,有室外的,有室内的。这在往常的的情况下,从大人的视角来看,就一定会认为既然都买票了,就应该都去玩一下,要不然就太亏了。
但今天没有刻意,因为出行之前就定好了,带孩子出来的目的就是:
让孩子玩的尽兴即可,而不是多玩一些地方。
因此,在玩的时候,只要孩子喜欢,就让她一直玩,玩到累了就休息,而不是刻意的每个地方都去转转。
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因此还交了小朋友,玩的很开心,非常不错的一次出游,这给我感触很大。
在这之前,自己带孩子到一个地方,通常都会按照门票的地图做个规划和设计,如何更有效的把所有环节都带孩子玩玩。
这其实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假设,总认为带孩子多到一些地方就是玩得开心。
但真正深入追问,就会发现:
真正让孩子有收获的不是玩更多的地方,而是孩子可以尽兴的玩。通过深入体验一个场景而获得愉悦地体验。
之前带孩子走马观花似的一个个地方走过场,从路径上看,我们会认为自己赚了,但从孩子感受的角度看,孩子最终就认为又是一个不好玩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高效的走了一站又一站,孩子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这都是对目标定义错误惹的祸,我们总认为都玩一遍就是值得,就是赚了,但孩子不这样认为,开心有收获才是尽兴。
这让想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就是去自助餐厅吃饭,无论是多好的餐厅,都难以让自己留下美味的印象。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追问下来忽然发现,跟带孩子出来玩是如出一辙,这都是选择太多惹的祸。
从人性角度看,在众多选择面前,我们总是认为选择越多越好,选择越多越赚,于是就出现了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什么都想要的行为表现。
但从个体生存的角度讲,选择只是手段,最终让自己幸福才是目的。
面对众多选择时,我们不能为了手段而忽略了目的,任何选择都应该建立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展开。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选择面前,一般人又是无法驾驭自己贪婪的欲望,于是就造就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碗里的没有尝出味道,再多的选择也没有让自己开心。
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就会发现也同样高度类似,我们说今天是碎片化时代,为何就碎片了呢?原来和现在在物理环境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我们内心面对更多选择变得很贪婪了而已。
看看我们的行为就知道了,现在不要说看一本书了,甚至连看完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了。手机上几千亿市值的应用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刺激我们不停选择的诱饵而已,刺激我们成为了愉悦的代名词。
我们为选择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而在每一件事上都却只投入了碎片的注意力,最终结果就是没有让我们因为选择而获益,甚至因为选择更多而变得焦虑。
是的,这是一个我们忙着贪婪选择的时代,这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时代,面对这个多变,多选的生存环境,我们要活的幸福,就要:
学会自律,自律的驾驭自己的贪婪本能,让自己面对一件事物都能够主动尽情投入充分体验,认真对待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选择。
认真的开车,认真的游玩,认真的品尝……同比刺激,深入体验才是最纯正的幸福。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