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
【案例一】《一个手机》:2004年的金塔农村,手机还是个稀罕物件。那时的手机不似现在这样“万能”,作用仅限于打电话、发信息,顶多无聊时能再玩个单机推格子游戏,今天想来,那似乎确实不是个太有趣的东西,可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特别是爱好捣鼓电子产品的男孩来说,也许那种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一个周日的晚自习,铃声刚落,我进入教室准备清查人数,一个陌生的身影便出现在了教室后门口,我急忙迎出去,听着对方噼里啪啦一通控诉,我慢慢理清了头绪,原来是我班的永杰同学下午到校前去了一趟他的商店,随后他就发现自己放在柜台上的手机不见了,他怀疑是我的学生“顺手牵羊”顺走了,甚至越说口气越肯定,我极力劝说,平稳了他的情绪,答应他进行调查。我不动声色地观察了永杰同学一天,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快我发现他的眼神、举止确实有点不大自然,总是在我面前躲躲闪闪,我决心和他面谈一下,很快,他便交代了手机的下落,我陪他去找,手机用作业纸包着埋在校园一角的一棵大杨树下面,手机基本无损,只是当时孩子紧张无措,匆忙取卡的时候将手机卡撕破了。
我陪永杰去还手机,失主不依不饶,非要叫家长来赔偿手机卡,孩子吓得脸色惨白,确实,乡里乡亲、同学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孩子拿手机的事情扩散开去,不是一件光彩事,我当时自己给了失主50元作为补偿,并约定这件事就此罢休。
【案例二】《一头毛驴》:多事之秋。果不其然,十一小长假刚刚结束,全班52个孩子全部安全返校,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疲惫的小脸庞,我不禁一阵阵心疼,2000年初的金塔农村,盛行棉花种植,特别是我从教的大庄子乡是全县有名的棉花高产区,家家户户都是几十亩地的棉花,十一小长假正好是采棉高峰期,这些个半大孩子跟着爸爸妈妈早出晚归,背朝太阳,面向大地,一干就是一天,农村的孩子,没有假期,他们周末在希望的田野上,小长假还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个黝黑的小脑袋已经告诉了我十一假期有多么的辛苦,这时,我发现“万黑丛中一点白”,浩宇的脸庞格外白皙,浩宇是个挺帅气的高个男孩,但在班级中他的威信并没有与自己的身高颜值成正比,这源于他那没正形的性格,缺少一点男子汉的气魄。也不能怪他,父母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宠溺有加,他就一天晃荡着,本性不坏,但也没大主见,是个特殊的“农村孩子汉”,比一般的农村孩子经济富裕,又没有一般的农村孩子得到的爱多。
一会儿,年级主任便找我有事,惹事的正是这个“一点白”浩宇同学,更夸张的是,他惹的事儿还不小,十一小长假村子里基本不见人影,只要能动弹的都去棉花地里帮忙了,爷爷奶奶舍不得让浩宇下地干活,他便在村子里闲逛,正无聊,突然听见一个牛羊贩子在吆喝,他看邻居家的小毛驴拴在后院,便拉出去300元钱给卖了。后来邻居发现了,最后在屠宰场找到了自家小毛驴,然后就真相大白了,邻居找到学校,学校安排我处理这件事,我找浩宇谈话,发现他根本无恶意,只是一时好奇,如果爷爷奶奶喂养了牲口,他绝对不会卖别人家的,我的这个“活宝”,同事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也只能无语,然后给他讲了讲其中的利害关系,看他懂了,便不再提起。
【反思】最近观看了《少年犯》这部电视剧,不由得联想起当初自己的这两个学生,他们现在已经都是高校大学生,当年调皮捣蛋,长大了反而潜力无穷。可隐隐也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我不是本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理念,而是将这些事作为典型教材,大讲特讲,在班级里反复批评,或是本着“三岁看老”的固执,把他们想成“洪水猛兽”,反反复复强调偷盗这个字眼,也许,孩子心理上会有一辈子也抹不去的阴影,而这又会不会导致更坏的循环呢?
虽然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过失、不足,但经常性的批评和惩罚,或者是过于严厉的处罚,却是高副作用的,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评价自己,被孤单、沮丧、压抑等情绪困扰,成为一个自卑或抗拒进步的人。 欣赏与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力量。儿童涉世未深,难免犯错,但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大多不会明知故犯。他们的过失,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无知,或行为自控能力差,所以大人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俗话说,三分教七分等,孩子们是不断自我纠错自我进步的,有些问题不必看得太严重,也许你按下不表后不久就发现他自己改正了。我们老师应该想到,儿童心智不成熟,比成人更容易放大自己的问题,一点小错也会令他们惊惶失措,如果我们不懂得宽容,一味地追究责任,那过错造成的损失就不止是一点点,如果我们能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会比失去的更多。
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放纵。宽,应有度;严,应有格。宽容学生不是遇见学生犯错误不去管教。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从呵护关爱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毕竟我们宽容的是过去,而得到的却是将来。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多点宽容,多点爱,“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