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国庆和毛老师一起去了柬埔寨吴哥窟,那时候的我还不认识S,工作环境远不如现在安逸。5月到11月是柬埔寨的雨季,不下雨的时候天气酷热,但暴雨又会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出了汗,淋了雨,进入酒店吹着强劲的冷气,在吴哥的第二天我就感冒发烧,直到第五天离开柬埔寨回到上海,脑袋和毛孔才感觉轻松一点。这五天的观光在我头脑里生成了一堆关于柬埔寨的记忆,一直没办法好好消化安置,直到读了刘绍华的《柬埔寨旅人》这本书,我头脑里所有关于柬埔寨的印象都找到了归宿。
刘绍华是台湾人类学家,她在柬埔寨工作生活两年,加入国际组织工作队,参与柬埔寨战后小学教育重建计划。不同于一般走马观花的游客,她能够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不用于一些高高在上的援助者,她学习高棉语言,和当地人交流,真正关心和在乎他们的生活,愿意去了解当地的文化。
我想起在吴哥随处可见的半大不小的孩子,这个年级的孩子在国内应当早已穿梭在课堂和各种补习班之中。这里的孩子却随意的出现在路边,山上,景点门口,传的破破旧旧,跟着车到处乱跑,或者执拗地给每一个游客兜售纪念品。我记得自己当时看到孩子时候,心里的木然。
刘绍华也看到了这些孩子,并且记下了一个苦涩的雨中记忆。她记得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一个小女孩隔着汽车车窗坚持卖给她一条不到十台币的口香糖。这么大的雨小女孩没有打伞,头发早已被雨淋湿,隔着塑料袋的口香糖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读这段的时候,我跟着作者感到痛,为那个小女孩的命运而感到疼痛。
长期的内乱加上腐败的政府,现在的柬埔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孩子的失学率出其的高,女孩子的命运更是悲惨。打着柬埔寨新娘旗号的人口贩卖行为就发生在刘绍华认识的女孩身上,还有被谋杀抛尸的寡妇。
在战争期间埋下的地雷直到今天也没被清理干净在路边还是能够看到断肢残臂的柬埔寨人。
因为我是观光客。我习惯了情感隔离。更糟糕的是,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来到一个极不发达国家观光旅游,我把享受消费活动看成了理所当然。吴哥游客中心的餐饮酒肆市场旅馆,都只是为游客开放,收费都以美金记,物价并不便宜。
在刘绍华的这本书里,我读到了感情。作者是真的热爱那片土地的人,也是真的喜爱那里的文化,也是真的为了那里的人而痛。
我为她们感到伤痛,也为自己感到悲哀。是什么样的世界,让人活的如此没有尊严,也让人活的不再勇于感受。
我想起了李老师的课。每个人都有权利占有地球资源的七十亿分之一,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不平等是如此严重。更严重的是我们对这种不平等的熟视无睹。我们早早习惯了这种社会经济的排序,丝毫不考虑结构性不平等和改变未来的事情。
今天中午下暴雨,不想出门,于是用手机叫了份必胜客的外卖焗饭,看到一个身形矮小的中年女人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来给我送餐我还是吃了一惊。
刘绍华的书里写到了一段,东南亚的卖春女性完全无法理解,一个亚洲女人怎么会有自己的住处甚至比西方白人还有钱。
要让她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