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偏离了善心,甚至变成了恶人,这与成长环境和个人思想有关。人之为人,谁不想做一个善良之人?抛开环境的影响,怎样做才能人心向善呢?最近我才突然感悟:善者,只有将心比心4 个字就够了。
因为公公近日去了老年养护中心,我便常常去看望他老人家,当每一次去时见到公公和那些老年人,就想到了如果那些人就是我自己,会怎样呢?一句感慨便由心生: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呀!
这就是将心比心。面对老人,有了将心比心的思想,我就会从一位老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到他吃的时候,就会购买一些他愿意吃的东西,想到穿的时候,就会购买些他以前从未舍得买的衣服,购买生活用品也会从老人的角度看问题,以争取尽已之力让老人过得更加幸福一点。
由此推彼,我们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以使将心比心派上用场。
如果一位司机在行驶中看到有行人要过人行道时,将心比心,把自己当做那位正想过马路的人时,他就会自觉将车速放慢,礼让行人。可见将心比心可能产生的是一种善举,一种品行。
看到老人或行人摔倒或遇到困难,如果将心比心,就不会因救不救、扶不扶,帮不帮而纠结,内心立即就会做出决定,一定要救,一定要扶,一定要帮。当然社会复杂,人心百态,也许就会遇到被赖上的麻烦,可这与救死扶伤相比,还是不足为道的。
日前,我从新闻节目中见到这样一幕,一辆轿车因公路突然塌陷险些坠入坑里,车体一半在路上,一半悬半空,靠自身无法摆脱困境,时间稍有延迟就有人车落入坑底的可能,在这危急时刻,周围很多人立即伸出援手,分成两列用绳子硬是象拔河一样,协力把这辆轿车拉了上来,人车两安。此情此景,我很感动,心里是暖暖的。
这些参与施救的群众当时会怎么想?他们想过施救后会有人赖上怎么办了吗?不会的,他们伸手施救只是想尽快让这人和车早点摆脱险境,这也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急他人之所急的瞬间决择,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将心比心,是一种换位思考。即假如我是你,凡事都从对方的位置思考,都要抛开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比如说师生之间,当你作为一名学生时,你要求老师做得尽善尽美,一旦你认为老师教得不如意时,就换位思考,扪心自问,假如现在让你来教学,你又会怎么样呢?你能做到尽善尽美吗?同样不能。这时,我们就会对老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挑剔,心态也会平衡了。
还说司机与行人,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司机常会怪罪行人走得慢了,错了,行人怪罪司机车开得快了,不礼让行人了。如果都能换位思考,从对方立场看问题,行人就会按信号灯、走人行道,司机就会见行人过人行道时速度减缓,自觉礼让行人。这样就会少一些怪罪与埋怨,多一些理解与安全。这是一种善举,也是一种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现。
将心比心,是一种设身处地。假如,我就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中的一员,我会期望些什么?是不是总希望有儿女常常来看望关心?是不是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是不是希望吃、喝、用条件都好一点?如果都从这个角看问题,就会激发自己对老人的孝心、激发养老机构的提升服务水平,心甘情愿地多做有益于老人的事。在这里的将心比心,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将心比心,是一种先人后已。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说过:“如果每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人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简单的范例。假如你想得到一样东西,也一定是别人想得到的,比如荣誉或奖励,有了将心比心的思想,就会先人后已,这时的将心比心就上升为高尚的品格和境界。
其实,将心比心这4个字,完全适用于工作、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只要心中存有将心比心的思想,就会凡事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激发自己的善心,多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就会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时刻平衡自己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加阳光,处处传播着正能量。
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别人善良,别人也会报以善良;你对工作与生活满怀热情,工作和生活终将不负所望。将心比心,是所有善者的一剂良药,我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