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旅行与读书》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四星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没有大胆点,我们永远只是戴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梁文道说:“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詹宏志,阅读狂人,似乎涉足了文化的大部分领域。因为这本书认识了他,而他的阅历与见识让我心惊。
这本书是关于旅行与读书的10个故事,很多篇幅在讲美食,请勿在深夜观看,特别是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那章,导致我读的时候分分钟想去吃日料。个人觉得这本书真的可以叫读书,旅行与美食。他那些因为读书而引发的旅游路线,都不是大部分普通人有机会拥有的旅游体验,不过一开始他也友情提醒了,千万不要遵循过时的导游手册,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你们知道他的旅行有多么与众不同吗?他在印度邂逅以古波斯文吟诵奥玛·开俨的地毯商人,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沼泽地超近距离观摩野生动物,到爆炸后的巴厘岛住博物馆精品酒店,在阿拉斯加划独木舟,去日本地震复建的国民休暇村体验复兴支援酒场……
我一直不太喜欢看旅游攻略,一是自己有选择恐惧症,网络信息爆炸让我无法取舍,二是大部分攻略提不起我的兴趣,所以我更喜欢从书中寻找向往之地。前阵子刚刚看过陈丹燕的游记,她的书更多的是对旅行某一小细节的感悟,而这本呢,多是剑走偏锋的旅行路线,不会在寻常的旅游攻略里看到,读起来特别有趣,文笔也相当不错,即使我没有机会体验,那读到它也算幸运。
啊,有生之年啊,很是想像他一样带着满腹的学识到处去体验一遭的。
NO.2《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岳麓书社
翻译:赵复三
推荐:五星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这本是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教授时的英文演讲稿整理翻译而来,虽间隔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如今依然经典。冯友兰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算是这个领域当中首屈一指的大师。我买过他两册卷的《中国哲学史》,对我这个刚入门的新手来说,实在很有些阅读障碍。碰巧在图书馆看到这本的新书,就借回家一读,这本比前面一套更基础更入门一些,但也让我做了整整二十多页B5的笔记,不做笔记就感觉什么都没有读进去的样子。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想要了解一个领域,最好是要先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树立起主干,再往这棵树上添加树叶,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读书尽可能按照八二定律进行学习,选书是重中之重,绝大部分时间要留给经典。而哲学从这本开始,可以对中国哲学史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选择重点进行深入了解,可以事半功倍。
冯老先生从中国哲学精神与背景开始讲起,介绍了孔子,墨子,道家第一节单杨朱,孟子,名家,道家第二阶段老子,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后期墨家,阴阳家,荀子,韩非子,儒家的形而上学,各种折中倾向哲学,董仲舒,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新道家,中国佛学基础,禅宗,更新的儒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西方哲学的传入……不仅仅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还有中外对比,科普了义、理、气、心、宇宙、道等重要概念,详细解释了各种形而上学。
里面有段话我印象很深:
中国人办事喜欢依循过去惯例,可能和以前大多数民众是农民有关,这个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有巨大的影响,从孔子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但事实上建立了一种历史退化观。虽然他们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历史观却有一个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自古代“黄金时代”以来,历史是在日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后面有说法家是例外)
这个想法可能不全对,但是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这些年又进步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