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偶然想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经典论述:人人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面包师不是为了让顾客吃到好吃的面包,才努力工作的,他是为了自己多赚钱,而多赚钱则需要提供更好吃的面包。酿酒师不是为了顾客能喝到醇香的葡萄酒才勤勉工作的,而是为了自己收入,所以才一个劲地钻研酿酒技术以卖出更多的酒。在人人自利不利人的情况下,反而社会运转地越来越好,就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市场。
这里的核心论点就是人的自利反而造成了好的效果。
联系到我最近在看的书《技术元素》,作者是国内很有名的KK,他关于技术的思考很深入。我在看他的书的时候,发现他的论述完全是从整个社会出发,整个世界出发,从最基础的规律出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绝少提到自己感触和自己的私生活。当然,这和他写文章的主题也有关系,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为了揭露他的个人生活的。
想到我自己,是绝对做不到他的高度的。或者说,我最熟练的论述角度就是我自己,我能说出我的感受,但是,我无法从一个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考虑事情。换句话说,我的大脑思考范畴完全局限于了自我,而不能扩展到全人类。
当然,我无法的分析的原因是我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例如我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回答相关问题时,必然是从整个国家的供需角度回答,然后我运用上课所学的模型去解释现象,或者预测结果。但是,我只是机械地运用着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是否有错误,推导过程是否合理,有没有缺陷,我是没有能力去评论的。
再联系到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曾经看到一句话,好的领导者,因当把功劳归功于属下,把责任归功于自己。这其实也是一种淡化自我意识,转为考虑全团队的思维方式。
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资深编辑说,所有的新人编辑都需要训练自己,不是为自己编辑,而是为读者编辑。这也是一种淡化自我意识,转为思考读者需要什么。
创业角度这个理由也说得通。你觉得存在需求的地方可能只有你觉得,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却不觉得。所以创业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以上作者、领导、编辑、创业者的例子,都体现了只有在你放弃了为自己的考虑,而是为了更大的群体考虑时,反而能够服务更多人,提供更大的影响,最后你反而成为了一位成功者。
这种微妙的悖论感,和我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共通之处。“看不见的手”是为了自己,反而方便了他人。以上四个例子则是,为了方便他人,反而促进了自己。
这种声东击西型的作用路径可以可以看做是一个启发,可能解决你当前问题的方法,恰恰是和你的初心相悖的方式。总是反过来想,反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