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诠释:曾子说,“凭借着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请教,凭借着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充实就像知识空虚一样,别人冒犯了却不计较。过去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做了。”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幼主托付给他,可以把方圆百里的行政命令寄托给他,面临紧要关头却不改变和动摇。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够不心胸宽广和意志坚定,责任重大且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也是很沉重的事情吗?奋斗到死后才终止,不也是很遥远的事情吗?”
切己体察:第一句讲的是谦虚和低调。《论语》中类似的训诫还有“不耻下问”以及“三人行必有吾师”,说的都是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端起来。要能够在身居高位的时候躬身自问。另外这句话中还有“犯而不校”的道理。为什么别人会“犯”我?因为在我和别人之间有认知上的偏差,我们需要做的是弥补这个偏差,而不是去计较,这和“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一样的。具体如何去弥补偏差达成共识呢?《第三选择》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第二句给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因为“托孤”和“寄命”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在这两样事情面前,难免人会有压力,难免世俗会有留言风语,甚至托孤给你的人以及寄命给你的人都会临时变卦,这需要“临大节”的人要有足够的韧性和坚定的品质,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第三句讲的是责任感。我们经常说“以天下为己任”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是究竟什么是天下呢?难道只有位居高位才能够考虑这样的事情吗?事实并非如此。天下就是天下事,凡是能够影响身边人,在局部产生积极效应的事情都可以去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小事做起,凡人也可以“以身边事为己任”。那么做这样一件事情要持续多久呢?5年?10年?还是20年?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曾子给出的答案是一辈子,直到死。其实能够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是很令人羡慕的,大多数的工作是暂时的,很多人也是很痛苦的在每天向前拱一点。但是如果能够找到能够让自己兴奋的“己任”,那么“不用扬鞭也能自奋蹄”了。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吧?
文言拾遗: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夺”即改变和剥夺的意思,如无夺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