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个性、智慧,现在的你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Nature or Nurture?曾经困扰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到现在仍在巨大争议过程中,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近NASA火了,因为一则被误读的消息。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在航天站待了300多天,弟弟待在地球上。据测量哥哥的基因有7%发生了变化,这还了得,7%变化,那还是人嘛?
后来,NASA出来回答质疑,说是误读,因为NASA的意思是说7%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不是基因发生了变化。人体每个细胞中都带有20000多个基因,7%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就是1400个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
不知道这位老兄,在以后地球上的生活,会有什么行为变化。以后起码有一点非常明确,他一定会成为科学家的研究标本,被密切关注,估计还得连累双胞胎兄弟一起被研究。
1,人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不对?
这首歌非常励志,《爱拼才会赢》,说的是人的成功30%源于老天,70%的部分,仍然需要自己去打拼。
再往下延伸,可以理解为人的个性和智力、以及能够动用的资源,30%是由你一出生前的基因所决定的,从你降生开始就笃定了。而你后天的努力,你对环境的改造,可以改命转运找到70%。因此,人必须靠自己的打拼,去转自己的运改自己的命。否则,就是自一出生就笃定了,成为定数,还有什么折腾劲。
2,在上世界60年代开始的领导力研究,又提出了这个问题:领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习、培养、训练而成的?
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就开始找到争论。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甚至有这样的设计:找到一个完美的人,然后让他作为理想国的国王。
中国古代也曾经讲究血统论,九品中正制,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用现在的解释就是基因决定论。到现在邻国还在讲究宣传,“白头山纯正血统”的合法性。
近代以来,由于文化启蒙和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人的主观意识普遍觉醒,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可以靠后天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到上世纪60年代持续到现在的领导力研究,也是后天的训练、学习、努力,成为造就一个领导的主要因素。
现在这样的观点是主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通过培训、培养而成!这是典型的工业化理念,没有什么不能造的;这也是培训机构的理念,针对任何幻想成功者,我都敢开药方,先吹牛让你成功。
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鼓励后天努力的
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向战国末期的贵族血统论挑战。
道教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提出自己修行可以改变命运。讲“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又进一步提出了与现状和解的宽心之道。
儒家更是鼓励积极入世,做一番事业,来做大门庭,光宗耀祖,彪炳史书。
4,现实中,人群里,我们确实发现人的资质禀赋与工作岗位完全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任何人确实是有差异不同的。
有些人,任怎么努力,也无法适应某些工作,而有些人则可以很轻松完成。
二,环境喜好与原生烙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人们容易相信,对于外貌的特性比如身高、头发颜色、眼睛颜色,以及体型是由基因来先天决定的。
也有许多人意识到,象癌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这一类的疾病,基因遗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基因还有可能对于你选择生活和成长环境,有重要的心理影响。
1,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基因对选择的心理影响?因为盛行行为理论的影响。
在20世纪后半期,行为科学理论主导了心理学方向,人们的日常行为决定了人们现在本身,成长环境是基本因素,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刺激,引发的行为以及结果。
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人的影响有多大?已经深入骨髓和基因。在科学上,有表观遗传学作为支撑,你现在的所有行为,都会烙刻在基因里遗传下去。在心理学研究上,有相关的实验证明,经历越丰富,大脑越发达;从而认为经历是构成人本性的最主要要素或者是排他的要素。在社会上,励志、逆袭的故事,成为热销。
在盛行行为理论和励志故事的激励下,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忘了或者说是忽略了作为几百万年沉淀的基因,在人生坐标中的锚定效应,忽略了人可以根据不同的资质禀赋参与不同的社会分工。
2,人们没有意识到基因遗传的心理学影响,是因为无法取证,或者说不像人的经历那样会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刻或者事件。
人们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往往隐藏在选择背后的心理因素不可知,不确定。而一个人的经历对人的影响可能永远记忆犹新,比如采访一个人问什么事或者人对他现在的成就影响最大?他会很快想起一个导师,或者一个事件,影响了他的选择,影响了他的一生。因为这些是他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经历意识的结合。
没有人会说:我成为作家,是因为我的基因决定了我笃定要成为一个作家!大家一定会嘲笑这是一个自大狂。不仅因为会受到别人嘲笑,还因为基因不可见,摸不着,是看不见的背后推手。
3,另外,人们普遍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基因决定的说法,现在的成就不是自己努力奋斗争取的结果。
甚至人们会自大到,可以忽略遗传基因的影响,以为现在的自己全是自己奋斗努力的结果。一直到,面临某些重大选择,或者什么时候触碰了一个关键点,比如家族遗传病;比如暮气已深,不再挣扎了,认命了;这时候才想起基因遗传的作用。
因为如果一些基因决定,还要人们奋斗干什么?
三,在现实中,现在的你肯定是你的遗传基因影响,和你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关键是:哪一个起主要关键作用?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卜夏德(Thomas Bouchard)和大卫.莱肯(David Lykken)以及它们明尼苏达大学的助理,在1979年就开始研究基因遗传在决定你现在的心理特性的作用。
这个实验的关键点在于,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基因影响(genetic influences, nature)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orces, nurture)对于人们行为和个性的影响分开。
1,同卵双生双胞胎(MZA, monozygotic twins, reared apart)的一系列测试实验
思路很简单,你需要一个同样基因遗传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成长,然后N年后再进行一系列心理学科学测试,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存在有多大?
按照这个思路,科学家需要找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同卵双生的双胞胎,然后自出生起就被不同的家庭养育成长,然后找到他们参与心理学测试实验。
托马斯卜夏德和大卫莱肯在1990年发表的心理学文章中,他们选择了56对同卵双生MZA,参与实验。同时他们还选择了一些同卵双生,但是一起养育成长的对比参照组。(MZT, monozygotic twins, reared together)
每组双胞胎都进行了合计50小时的密集测验,测验范围涵盖你能够想到的人性特质的每个方面,包括四个个性测试,三个禀赋和职业兴趣测试,两种智力测试。还让他们详细填表说明自己家庭拥有物品,进行了生活历史经历的采访面谈,心理面谈,和性生活史面谈。
所有这些实验都是单独进行,防止另一位双胞胎兄弟姐妹会影响被参访者的回答。
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生理方面(brain wave activity,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智力发展方面(WAIS IQ, Raven Intelligence Test), 个性(MPQ, California Personality Inventory),心理兴趣(strong 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Minnesota Occupational Interest Scale),社会态度(religiosity, Nonreligious social attitudes),大部分指数比率都没有偏离1太远。说明其虽然同卵双生,分开养育,但是构成个性的5个重要方面,趋同性还是主要的。
说明什么呢?说明环境因素对于你是什么,影响不大。是不是有点违反我们的信念?
3,实验科学家的结论
托马斯卜夏德和大卫莱肯总结实验,结论认为:
第一,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基因决定,大约占70%。
同时,作者也指出,虽然基因遗传决定了70%的智力因素,但是30%部分仍然归于环境影响和后天的努力。
考虑到我们大多数人是凡人,拥有普通智力因素,所以付出个人99%的努力和汗水,为自己提高智力,自拔于流俗还是有可能的。
第二,卜夏德和莱肯认为,人们现在的特性是基因遗传和成长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环境成长因素趋同,基因遗传因素就施加更多的影响;当环境压力变化大,成长环境施加更多影响的时候,对于现在个性的形成,基因遗传就会对变化的贡献弱一些。
由此看来,如果人的经历平常,基因决定了你的现在也是平常;如果你有好奇心,不断寻求不一样的经历,不断追求探索,你的经历在塑造你的个性和现在的你过程中就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第三,两位科学家推论到,不仅是环境成长因素影响塑造人们,人们的基因倾向实际上也在塑造着他们周围的环境。
人们在面临一些行为选择的时候,如果没有背景压力,可以自由选择,可能这种选择就有一个基因遗传倾向偏好。
比如对食物的选择,海边出生的人天生喜欢吃鱼类海产品;内陆地区的人,则天生喜欢吃一些油炸食品,或者地区特色。
这种基因里带着的偏好,让你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基因偏好的环境去生活、工作。
四,相关研究中的批评和质疑
在后续的研究中,卜夏德和莱恩继续发现许多人们的特性和行为,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发现不仅在度假地的选择受到基因的影响,而且你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也受到30%基因遗传的影响。
人们的一些特性如神经过敏症,内向和外向性格,和自觉性(conscientiousness)有65%的可能性,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
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来自于对于两位科学家数据的可靠性,因为他们不可能公布所有的数据信息,因此质疑他们根据有选择数据推论出的结论的合理性。
1999年,卜夏德和莱恩又总结回顾了自己的研究,认为总起来说,40%人的特性因素,和50%的智力因素是由人的基因遗传来决定的。
科学家还发现,离婚的可能性、饮食失调症和老化的年龄,都与基因遗传有密切联系。
人们还推测,对于何时坠入情网是不是基因遗传起作用,结果发现在爱情这件事上,基因遗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从中得到的启示:在形成现在的你过程中,你的遗传基因和你的成长环境、你的经历、你的努力奋斗,都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怎么选择以后的人生之路,还在于你在关注规避开基因遗传影响的情况下,发挥你的潜能,让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1,你的容貌,身高,肤色,性别,胖瘦体态,等是由你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是并不表明你自己就无所作为。
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书多了,你的人生阅历多了,你的容貌上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会带出来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比如你的体态,可以进行有意识的体态管理,让你的形态挺拔阳光。一个过分的胖子,如果不是因为病理因素吃激素导致肥胖,一定是生活不自律才造成。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放纵自己,才让体态如此放纵。
2,关注你的基因遗传,它们遗传了几百万年,有的显性,有的隐性,带有你从哪里来的人生密码。应该注意在生活当中规避开一些家族易感病症。
比如你父母是高血压患者,起码你就是易感人群,因此听从医生建议:少吃盐,多吃蔬菜,多运动,减少久坐不动别让身体过度肥胖,锻炼下肢等等,都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方法。
我原来有个油田同事,家族有肝病遗传史,好几位家人都是50岁左右得肝癌去世。他就采取了避免喝酒等损伤肝的不良行为,再加上其它保养身体方法,在他这里就规避开了家族遗传基因魔咒。
遗传基因决定了你是易感人群,但并不代表你就肯定得病,因为得病需要触发因子。你规避开触发因子,即使带有基因倾向,也不会被触发。
3,你从哪里来,决定了你的环境喜好和原生烙印,对你将要往哪里去,以后的路怎么走会有选择的倾向性,会影响到你对将来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因素、成长经历、个人奋斗和基因表达、你的过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个事物的核心就是你,也取决于你。
你放弃了,厌倦了,不想去奋斗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目标,随大流,随波逐流,你就会被遗传基因决定,被周围推着被动地走完人生历程;回顾总结的时候,你就是基因遗传决定论的圈里人。
你不认输,你有好奇心,你想探索发现世界,你想解决人类问题,你有更大的人生格局,如此,你会一次次突破基因遗传设定的界限,你会一次次地跨界走向新的经历。这是你主动地走自己的经历,这样你就是不断实现你自己的潜能,你就是自我实现者,你就是自己的强者!
所以回答前面的提问: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因人而异,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