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度】
完成《自我关怀的力量》Part2 3 善待自己
【好句摘录】
1.善待自己的温暖拥抱可以让我们承受起生命中的痛苦,它似乎提供了一种软化痛苦坚硬棱角的抚慰剂。
【新颖观点】
1.依恋系统—新生恒河猴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作为最先关注哺乳动物依恋系统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哈洛研究了出生后与母亲分离、单独在笼子里成长的新生恒河猴的行为。
他们的问题是幼猴究竟是花更多的时间与柔软的毛巾布做成的猴子——它至少能够提供些温暖和抚慰——在一起,还是与光秃秃的金属丝编制的猴子——虽然上面绑有奶瓶,却无法提供温暖——在一起?
答案很明显。幼猴紧紧依偎着布妈妈,像是它的生命就系于此,只有在喝奶的时候才跑去金属丝做成的猴子那边。这项发现的惊人之处在于由舒适温暖的布头所提供的情感性慰藉似乎能够比食物本身形成更强的驱力。关爱与营养都是强而有力的生存需要。
正如《圣经》所言,“人类仅靠面包无法生活”。哈洛把他的实验结果看成依恋系统生物学基础的证据。
2.依恋—人类自身
约翰·鲍比(John Bowlby)是同一时期另一位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把依恋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人类自身。
他提出,若婴儿的需要得到一致性的满足就能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纽带。
当他们不安或者害怕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抚慰和支持,就学会了信任他们。每当感受到妈妈的轻轻拍打或摇动,哭泣的婴儿就会感受到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妈妈寻求支持。这可以让儿童以父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帮助就在身边。
可是,如果父母提供了不一致的支持,或者父母冷漠甚至拒绝,儿童就会形成所谓的不安全依恋纽带。不安全意味着儿童无法相信父母能平息他们的痛苦——无法做出亲抚行为,把痛苦赶跑。他们开始习得世界不是安全的地方,他们的父母无法依赖。从而损害了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信心——甚至能延伸至成人期。
3.我爱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真实的自己。
4.杏仁核
自我批评似乎对我们身体产生了不同的效应。杏仁核是脑中最为古老的结构,能快速探测到环境中的威胁。在体验到威胁情境时,战斗或者逃避反应被触发:杏仁核会发出信号,增高血压、释放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动员周身的力量应对或者回避威胁。尽管这个系统进化出来是为应对物理攻击,但是受到来自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攻击时也能得到激活。随着时间的推进,高浓度的皮质醇会耗尽体验愉悦的多种神经递质从而导致抑郁。
【阅读思考】
练习一 拥抱练习
在遭遇痛苦的时候请给自己拥抱,每天数次,至少为期一周。希望你在有所需要的时候,能够形成从身体上安慰自己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个轻而易举的方式去善待自己吧!
练习二 改变批评式的自我交谈
1.改变对待自己方式的第一步是注意到你在何时会自我批评。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你对某事感到很糟糕,就想想刚才你对自己说了什么,请尽量准确地记下你言语的每个字。在你自我批评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词?是那些一再出现的关键短语吗?你使用了何种语气——严厉、冷酷还是愤怒?这个声音是否让你想起了那些曾批评过你的人?你肯定想深入了解内心自我批评者,也想知道它何时变得活跃。
2.以关怀的方式而不是自我评判的方式,努力柔化自我批评式的声音。
3.把内心批评者的话语以亲切、友好、积极的方式重新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