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音乐,戏曲形式。
皮影戏是其中之一。
皮影戏有2000多年历史,因为它的广泛流传,经过历史的演变以及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又带有不同地方特色。
让我们一起走近皮影戏
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去世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众臣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 大臣李少翁外出,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到了晚上,大臣命人围上方帷,点上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李夫人影像表演。
武帝看了,仿佛爱妃就在眼前,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唱词源于民歌、山歌等,音乐源于民间小调、灯歌、民间曲调等,皆以地方方言土语演唱。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皮影戏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一个人不仅操纵影人 ,同时完成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
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 属。
中国皮影艺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皮影戏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皮影戏被纳入戏曲范畴,是电影的鼻祖,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皮影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戏曲与美术的完美集合,让我们一起走近皮影戏,了解皮影戏文化,带着民族文化的自信,走近国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