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时政新闻的时候,经常看到领导们风风火火开各种会议、调研、督查、会见、处理各种事务,忙得马不停蹄。
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疫情防控,很多时候,都是晚上、甚至半夜开会讨论,听各个板块的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一开就是几个小时。
白天工作了一天,往往这个时候,我的眼皮就开始打架了,可是台上的领导们丝毫看不出倦意。
我们有位40多岁的女领导,半夜开会说起话来,还是那么铿锵有力,逻辑清晰。
开会间隙去上洗手间,我发现她走路的姿势依然还是那么气宇轩昂。
我就纳闷了,同样是人,怎么差别那么大呢?
难道领导们都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反观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我和身边的朋友,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
想运动,想增加一点活力,但是总觉得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觉得自己体力下降了,一天好多时候都犯困。
发现自己注意力下降了,有些时候好想做点事情,但是刷一刷微信、玩一玩游戏,时间一下就过去了,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这是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去寻找答案。
医学上发现, 成年人的精力水平在30岁以后是逐年下降的。
举例来说,人的大脑里有一个组织,叫海马体,它担当着帮助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等作用。
过了30岁以后,每隔一年,海马体要萎缩0.5%,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年纪记忆力就衰退。
还有一个数据,一份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劳动者在工作时能够“全情投入”,约55%的人“心不在焉”,还有19%的人“行为消极”,即不仅对工作不满,还经常向同事诉说感受。
更糟的是,员工在企业的时间越久,对于工作的投入就越低。
想想自己的工作状态吧,你在工作中能够投入多少?你的同事如何?下属又如何?
《精力管理:而非时间》告诉我们,学习如何高效、明智地管理精力,会为个人和组织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作者说全情投入是确保最优表现的最佳精力状态,并给出了精力管理的四个原则:
原则一: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原则二: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原则三: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原则四: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具体怎么做,我们一起研究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