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mti翻译硕士经验贴

MTI翻译硕士考研经验分享(2020届上海交大已上岸)


本人2020届上海交大mti已上岸,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备考经验贴,吐血整理10000多字。

上海交通大学2020届MTI经验帖

本人已上岸上海交大MTI,一直想着写一篇经验帖,但拖到现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备考经验与英语的学习(附真题回忆)。但学习习惯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再加以取舍。

备考经验

1.选学校:对于目标院校的选择,本人也借鉴了学长学姐的经验。首先,需要确定城市(比如我当时就想去上海);然后,确定学校范围、类型,比如说C9、985还是211,还是综合类或者外语类(我当时比较偏向于综合类C9院校);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学校控制在几所了,然后再看看这两三所学校的真题、报录比、学校情况,比较一下(比如我当时就在复旦和交大之间纠结了一下,但发现复旦的题目偏重文史,而且复旦的MTI好像是不提供住宿的,很坑。并且,加之本人之前就去过上海交大,非常喜欢,所以我就果断选择了上海交大。所以你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某些院校的专硕可能没有住宿)。

我当时是10月保研失败之后才开始准备考研的,你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看,尽量早一点。对于考研的准备我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我自己准备得不好,但大家可以去网上找各位大佬的备考经验帖,有非常多可以参考。说一点我的个人经验吧,当时我真正准备的只有政治和百科,3/4的时间在看政治,另外1/4在看百科。

2.政治:因为我高中是理科生吗,没学过政治,所以我起初是非常担心政治这一科的,结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当时我陆续把大学学的那五六本政治书都看了几遍,划重点。然后跟着徐涛的网课又学了一遍(强烈推荐),之后又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做肖四肖八。我个人感觉前期不用背政治,主要加强理解就行,最后考试前两天背了几遍肖四就可以了。(考试的时候,尤其是在答客观题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它考啥,而是当时你背了啥,你就把你背了还记得的尽量往上写就行,肖秀荣押题一般都挺准的,所以不需要背很多)

3.百科:百科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科,因为百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但各个学校有其侧重,这也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看出来。有的学校考选择题,有的词条解释,各有利弊,这就看你做哪种更顺手了。在准备的时候,我认真看的百科书只有一本,就是52mti的考点狂背小册子,感觉那本书挺全面的,有好几个都考到了。在背词条的时候,不需要逐字背下来,只需要记一下关键词就行(比如孔子,它的关键词就包括儒学、论语、教育家之类的)。然后,在答题的时候多充实一点就行。在真正答题的时候,会的就多写一点,不会的就编,或者加上一些套话,比如什么什么之一、对什么留下了深远影响……,这些都可以凑字数。反正尽量写满,空着就不好看了。此外还有两篇作文,一篇小作文,一篇大作文。小作文一般是学术写作应用文,提前熟悉一下写作格式、模板就好,我看的参考书是夏晓鸥的《应用文写作》。大作文一般是议论文,类似于高考作文,大家考之前可以写几篇练练手(反正我之前一篇没写,临场发挥,循着高考作文那仅存的一点记忆写完了)。其实写作文这块儿大家的差距都不会太大,观点明确,字迹工整一点就行。

4.基英与翻译:这两科我其实没什么发言权,因为没花太多时间准备。但是,如果你的基础太弱,那就需要很多时间加强练习了。其实,这两门可以和CATTI一起准备,基础英语就是CATTI的综合嘛,翻译就是CATTI的笔译实务,所以大家可以一起准备,毕竟CATTI证书也挺重要的,顺便一起考了。

5.复试:各个学校复试的内容都不一样,但大概就那么几项,即笔试和面试。我们今年情况特殊,都没有笔试,只有线上面试,但你们明年应该还会有。复试中的笔试通常要比初试还要难一些。面试包括自我介绍、回答问题、视译或者口译,有些学校还会有即兴演讲。在做视译或者口译的时候一定不要慌,我当时就慌了。在面试的过程中,我当时就抽到了一道超级难的题目来做视译,当时就蒙了,尴尬了好久。然后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可以再试一次。镇静了一会儿,我就顺利地翻完了。其实都是心态问题,并且复试的老师都很友善,不会让你太难堪,放平心态就好。此外,你们要尽量在初试中考高分,如果你初试得了第一,复试基本上就稳了,不太可能被刷。能一志愿上岸当然是最好的,因为调剂的竞争非常大,可能比一志愿还难。因为有非常多的高分选手和你一起竞争调剂名额,390、400多的大佬一大把,而且就算调剂成功了,一般也调不到什么好学校。所以大家还是一志愿加油吧。

英语学习

  对于英语的学习,我是纯靠兴趣,当然有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最好的,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兴趣。你别把它当成是学习,看成娱乐,比如看看美剧,反正我是从来没看过,我主要是刷一刷YouTube,Facebook,Twitter之类的外国社交媒体软件,这也挺有意思的。

  我觉得阅读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阅读中文还是英文,小说还是新闻,都可以尝试一下。提高英文水平可以阅读外刊,从简单的看起,比如BBC的文章就比较简短,接着再看大长难的,比如经济学人Economist,纽约时报NYT,华尔街日报WSJ,这些都比较长比较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高中文水平可以看中文小说,有些中文文章的用词特别不规范,不要被误导。比较规范的可以看中文的纪录片,它的字幕用词就很好,尤其是要注意学习成语的使用,这在翻译时很有帮助,显得特别有文化。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纯粹看故事,要特别注意它的用词和文法,碰到句子中的亮点时,只需要多注意一下,多停留一会儿,结合语境理解一下就可以,不说要背下来、抄写下来,这样非常耗费时间,让人难以坚持下去。

背单词:就我个人而言,我几乎不怎么背单词,也不提倡背单词书,刻意地去背单词,因为这样会把它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完成之后也就忘了,所以没多大用处。(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不太会去背单词,除非是老师课堂上要求的,我习惯在阅读中去熟悉单词,我这里所说的“熟悉”其实就是在语境中去一遍一遍的熟悉。比如,我今天在BBC新闻中看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当时我会去查一下,结合语境再熟悉一下,不用刻意去背啊抄写啊。下次,我在别的地方再看到这个单词时,如果能回忆起来那就可以了,要是还是不记得,就再查一下,以此类推。不断地遇到,不断地重复,就会记得很牢,而且这样通过阅读来记单词的方式会形成一种对词义的感觉。比如,某个单词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你知道,这个单词给你的感觉也能体会到,但就是不能用中文把它描述出来,也找不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阅读量要大,可以看新闻,看小说之类的,我主要是看新闻,英文小说太难太长了,很难坚持下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自然拼读:我还要推荐一下自然拼读法,这些都可以在微博上搜到一些总结好的规律表格之类的,也可以自己去总结,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去学习一下,我个人感觉那个很有用。比如某些字母组合的读法或者一些发音规律,会让你的发音更规范,并且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也大概能知道它怎么读。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去自己总结规律,也挺有意思的。

夏令营

  实际上,我当时是没准备考研的,准备保研却没成功,只有两个名额;并且在准备保研的时候,也报名了很多学校的外语夏令营。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报名夏令营,最近许多学校都开始报名了,你们可以去学校官网上看,也可以去一些保研公众号上看综合的信息。夏令营可以随便投多少个学校,可以作为一个跳板,如果表现好,得了优秀营员,后面推免就走个形式直接录取了。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得到学院的保研资格,一般一年只要两个左右。

  即使夏令营没有被选上,也不影响9、10月的正式保研,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夏令营都会提供食宿和报销车费的。但今年情况特殊,可能大部分学校都是以线上的形式来举行夏令营,可能会有网络面试、讲座之类的,总共也就几天,不会超过一周。

注意,夏令营的筛选会很严格,尤其是好学校,要提交很多的资料,会很麻烦,所以要认真的准备一下。反正夏令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当时就没抓住这个机会……(我当年报名了很多学校,但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了,有几所通过了,比如浙大,当时间不允许,与期末考试冲突了,所以没去成)

个人技能

第一,CATTI证书尽量去考一下,很多学校考研尤其是调剂的时候非常重视,上海交大有个老师跟我说考上上海交大的学生基本上都有二笔证了,建议我这个暑假准备一下一笔和雅思。口译证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如果想从事口译也可以去考一下,但本科生对于口译好像没有多大的要求,有些学校复试会考口译,自己可以去提前了解和准备一下。

  第二,对于有志从事翻译的同学,或者想考MTI的同学,最好可以去提前学一下Trados软件,非常有帮助,反正我学了之后,基本上都是用Trados做翻译了,非常专业和方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学习一下,B站上都可以搜到教程。

(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LukeFor,我会积极解答你关于mti考试的问题,并且分享你一些备考资料!)

距初试已经过去六七个月了,凭着仅存的一点记忆,我会在下文回忆一下当时考的题型以及题目的具体内容,以供想考上海交大MTI的同学参考。

百科

第一题:单选(今年突然出单选,当时有点懵,有10道还是15道)记得以下几个点:

1. 程朱理学、二程(程颐、程颢,他们的思想分别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也很常考到,大家一定要熟悉)

2. 古希腊罗马神话(乌拉诺斯、盖亚什么的,哪个是原始神主神还是什么,反正他们的复杂关系,我一个也不懂)

3. 佛教用语(一刹那、一瞬间、一弹指、一须臾,哪个时间长排序,当时也弹指试了一下,没弹出来,纯靠蒙)

4. 字体(各种字体出现的顺序,什么楷书、隶书、小篆、行书之类的排序,这个当时还有点把握,虽然只记得个秦小篆)

5.翻译理论(纽马克还是奈达,不记得了,幸好翻译理论课上讲到过)

6. 时政(上海什么港旅客量的国际排名应该是“亚洲第几、世界第几”,不太记得了,也是蒙)

7. 还有元杂剧、四大元曲家、庄子什么的,都不记得了……

第二题:词条解释(每段话里抠两个词条,好像总共五段话10个词条)

1. 中西教育:科举(近年出镜率很高,一定要记住);博雅教育(当时不知道,纯靠瞎编,不会的尽量根据给出的背景文章编)

2. 中西哲学:朱熹(幸好之前背过,也有看过他的纪录片);柏拉图(这个也比较好写,写上它的思想、作品、老师、学生,差不多就够了)

3. 古希腊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考了几年,这块儿知识一定要了解,还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4. 时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备考政治应该熟悉,编的靠谱一点就行)、另一个不记得了

5. ……

第三题:小作文(求职自荐信,幸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写过,没多大难度)

第四题:大作文(电影《少年的你》引出的校园霸凌话题,好后悔当时也没看过这部电影,只知道它是讲校园暴力的,考之前没写过一篇作文,上一篇还是高考写的,当时循着高考作文仅存的一点记忆写完了,其实作文的分数不会差太多,观点明确,字迹工整一点就行。但如果想得高分的话,那就得多读多练了,观点得新颖出彩,这也不是一朝一日能够达到的水平)

基础英语

第一题:同义词匹配(超级简单,四六级难度不知道有没有,好像还是以前做过的一道阅读题改编的)

第二题:选词填空(一句话挖三个空,超级难,反正我基本上一个词也不认识,全靠蒙,可能有GRE以上的难度,虽然之前买了一本GRE单词书,但后悔一个没背)

第三题:阅读理解(具体题型五花八门,好像有正误判断、表格填写、七选五、单选不记得有没有,反正这部分有简单的,也有难的。具体的文章有讲绿色能源的,也有讲书与电视的,其它不记得了)

第四题:写作(写作是根据最后一篇阅读理解的内容来写的,因为最后一篇阅读讲的是书和电视之类的,所以作文的话题是My Views on Books and TV)

个人感觉这次基英题目的难度有点两极化,简单的太简单,难的太难。但感觉题型也一年一变,纯考硬功夫。

翻译

  不出所料,今年依旧没有考词条翻译(好像近几年都没有,也没怎么准备),就两篇文章翻译,英译中、中译英:

英译中:选自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The Unbearable Smugness of Walking,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网上搜这篇文章(文末已附)。当时在做的时候,记得里面有个词是Nietzsche,幸好我之前有看过他的一本书所以知道是尼采,当时这个词没给提示,但其他一些生词有些有提示。所有大家在准备的时候,一些有名气的人名也需要多加留意,比如Socrates、Descartes、Mencius等等。

中译英:关于物理学家费曼的简介,具体内容文末已附。个人感觉这篇文章的翻译难度不高,应该不到二笔,介于三笔和二笔之间。但是,我当时在第一篇英译中上耗费了太多时间,纠结于选词(后悔),结果导致第二篇文章做起来有点匆忙,应该是非常匆忙,写到笔都要飞起来,根本没有思考和修改的时间,幸好压线做完了,长吁了一口气。

http://weixin.qq.com/r/jy4DG1XEGAhnrRF493ud (二维码自动识别)

英译中文章:

LifeSpan, a maker of fitness equipment, claims that a treadmill desk will boost my creativity. The company’s website, where I can purchase its basic model for $1,099, features an inspirational quote from Nietzsche: “All truly great thoughts are conceived while walking.” Researchers agree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 acute mind and legs in mo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e do better on tests of memory and attention during or after exercise.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a walker’s mental meandering is unusually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bove all, do not lose your desire to walk,” Søren Kierkegaard advised, and I’m hardly the only writer who has heeded the call, putting one foot before the other in search of fresh insights and breakthroughs in knotty arguments.

Before the advent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philosophical guidance on the subject, literary odes to the creative and health benefits of walking flourished. No one has been more tireless in reviving the history of exhortations to join the “Order of Walkers” than the British editor and BBC producer Duncan Minshull. Back in 2000, he co-edited The Vintage Book of Walking: A Glorious, Funny and Indispensable Collection, which could also boast of being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of such proselytizing, spann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It was reissued in 2014 as While Wandering: A Walking Companion.

Minshull has now followed up with the considerably trimmer Beneath My Feet: Writers On Walking, which gathers 36 testimonies to walking’s invigorating literary power in particular. Writers from Petrarch to Franz Kafka to Will Self have recorded their enthusiasm for, in Minshull’s words, “ambling, rambling, tramping, trekking, stomping and striding.” Higher-quality endorsements of the creative value of walking than these would be hard to find. Yet the more I read, the more questions this 21st-century renaissance of pedestrian evangelism raised in my mind. No, I haven’t lost my desire, Kierkegaard, but I think about my desire differently—and wish I didn’t.

The image of the writer-walker was well enough entrenched by the 20th century that a walk could be consciously undertaken as a literary apprenticeship. In a 1975 reminiscence about New York, the novelist and essayist Edward Hoagland recalls how he stalked the streets of his hometown, first “to smell the yeasty redolence of the Nabisco factory” and then “to West Twelfth Street to sniff the police stables.” The author was inhaling the raw stuff that would fuel creativity: “I knew that every mile I walked, the better writer I’d be.”

Literary walking took on a new political energy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Thinking is generally thought of as doing nothing in a production-orientated culture,” Rebecca Solnit writes in an excerpt from her book 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 (2001), “and doing nothing is hard to do … the something closest to doing nothing is walking.” View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a walk is not just good creative exercise. It’s a form of protest against buying and selling, against goal-directed busyness. It’s an autonomous march in opposition to the stream of conformity. And like the slow-food movement, slow-transport literature posits walk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agining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中译英文章:

2018年5月11日是伟大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百岁诞辰,今年也是费曼去世三十周年(逝世日是2月15日),引起大量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影响长盛不衰,已经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界。费曼已然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的著作、演讲、采访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去世多年的20世纪科学家中,他的公众影响大概仅次于爱因斯坦。

费曼认为自己是一维的人(只对科学和工程感兴趣),物理是他唯一的嗜好,是他主要的乐趣和娱乐。那为什么他的影响如此之广大?我们能够向费曼学习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费曼的科学和人生作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述。

  费曼生于纽约,父亲是从白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高中毕业。他小时候,父亲引导他区分事物的名字和真正的知识,比如,了解一只鸟,并不在于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观察一件事物要看它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费曼发现,突然推动玩具车,车上的小球向后滚动;突然停止玩具车,车上的小球向前滚动。他父亲没有告诉他“惯性”这个名词,而是告诉他,运动的物体倾向于保持运动,静止的物体倾向于保持静止。在制服公司工作的父亲还教育他不惧权威,权威只是来自职位和制服。成年后的费曼认为他父亲具有科学家的精神,知道怎么寻找真实、持久和实验可验证的东西,从现象出发找到原理,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来了解事物。费曼的母亲则影响了他的幽默感,而且也鼓励他在科学上的兴趣,容忍他在家做实验带来的“破坏”。家里的一套《大英百科全书》也对费曼产生了很大的的影响,反映了自学在他经历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费曼幼时受到父亲引导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事情,他后来特立独行的行为特点和科学风格都起源于此。

费曼本人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然后是他在远洛克威高中(Far Rockaway High School)的物理老师巴德(Abram Bader),再然后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读本科时的老师莫尔斯(Phillip Morse)和斯莱特(John Slater),以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导师惠勒(John Wheeler)。从小学到大学,正常的课程对于费曼来说都太容易,所以因人施教、为他指出方向的老师就对他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值得我们借鉴。

至今仍然能记起来的也就这么多了,大家有需要可以自取。如果有想考MTI的同学,或者想考上海交大MTI的同学,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和我交流,我也会尽力帮助(本人公众号: LukeFor,可以留言我会回复,里面有更详细的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843评论 6 50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53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187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264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89评论 6 39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31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16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45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67评论 1 31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81评论 2 3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54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58评论 5 34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68评论 3 32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92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4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97评论 2 3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54评论 2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