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讨论了如何突破环境的局限性。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需要一个必备的前提:内在动力必须足够充分。
你如果想要和局部环境作斗争,必然需要具备极大的动能。其实,人们面临的极大多数问题,都是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家都说要保持终身学习,问题是没有动力啊!谁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就没有没有动力去学习!也知道锻炼很重要,问题依然是没有动力!
我向来认为,在绝大多数行业中,智商决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最重要的因素。智商在什么时候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呢?在我看来,只有涉及对于人类最前沿的知识边界时,智商才是关键的作用因素。比如,意识是什么,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等等。
那什么是将人群分出层次的最重要的因素呢?在我看来,是做事的态度。有的人做任何事,差不多就行了,能将就就将就。有的人则抱着绝不苟且的态度,要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做到做好。面对一项半成的工作,将就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将它晾在那儿,安心地去做其他不相关的事;不苟且的人就会寝食难安,不做好就无法安心地做其他任何不相关的事情。这两种态度可以演化出很多种迥异的性格特质:将就和不苟且,放纵和自律,懒惰和勤奋,三心两意和心无旁骛,冷淡和激情,无恒和有恒,等等。
做事的态度可以变成习惯,一旦变成习惯,就会产生传染性。刚开始只是对于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抱着无所谓的姿态,变成习惯之后,对于内心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可能变成“差不多就行了”的心理姿态。此种态度如果成为日常的习惯,可以想见其恶果是不可估量的。
那这种态度上的差异本质上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动力的问题。有的学生考80分便觉得很满足了,就失去了冲击更好成绩的动力。但有的学生不考90,100就始终不能满意。这是态度的差异,在根本上还是动力的差异。有的创业者达到年收入几百万就觉得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有的创业者不做到行业前三就夜不能眠,危机四伏。还有的创业者已经成为行业第一了,依然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被超越,被颠覆,被时代抛弃,时刻不忘创新。这是态度的差别,在本质上还是动力的差别。
所以,如何激活一个人行动的动力,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需要关心的问题,更是个人的自我管理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几天前的讨论中(2022-12-27动力来源的要素分解 - 简书 (jianshu.com)),我认为激活一个人的持久动力的方法是:1. 设立宏大目标,寻找意义感或价值感;2. 将宏达目标逐步分解成远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乃至每天的小目标,通过每天完成当日的小目标,一点点地收获成就感,进而孕育持久的动力源;3. 发掘每天小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的关联点,即发现每天的小目标的内在意义;4. 以上过程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设定或实现的。现在看来,仍觉不够。比如,从生存进化的角度来看,所谓意义,价值,大概都是后发演化出来的产物。而最原始的生存驱动力应该是恐惧心理。试想,如果有猛兽追赶,人哪里还敢懈怠半分呢?在现代的语境下,就是忧患意识,即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每个月逃不掉的房贷,学术体制中非升即走的评价体系。
所以,不妨再来总结一下,产生持久动力的因素包括:1. 具有明确意义和价值的宏大目标;2. 可执行的每天的小目标,以及完成小目标带来的成就感;3. 小目标与大目标的关联性;4. 自主性;5. 忧患意识。
以上说法总体看来显得有点生硬,被动,似乎需要耗费不少的意志力来完成。还好,我们还有另外两种表面看来更为友好的动力源:6. 兴趣和习惯(2022-12-17什么是人类做事最持久的动力源?兴趣和习惯! - 简书 (jianshu.com))。有人会说,好奇心也是人类行动的重要的动力源。这话不假。但好奇心属于对于未知事物的短暂的兴趣,它会随着新鲜感的褪去而快速消逝。而如果要使好奇心作为一种持久的动力源,解决办法或许是将其与习惯结合起来。
如何将好奇心与习惯结合起来呢?我想,最佳的结合大概就是保持问问题的习惯吧!比如,我最近一直都想弄明白人类的动力来源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不仅仅要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思考和总结,还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去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的好奇,一次次地驱使我进行学习,思考和总结。而且我相信,如果今后还碰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我必然会有极大兴趣去阅读和思考的。这个过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问问题是一个极好的催生动力的来源。
而且,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问问题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从幼儿身上可以得到确证。哪个儿童不是一个问题达人呢?成人不过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问问题的天性而已。所以,养成问问题的习惯,不过是恢复并保持人类的天性而已。它不是从零开始去养成某种违背人性的习惯,而是让人类恢复本源而已。这有点像王阳明讲的良知就像蒙灰的镜子,它原本就是光明而透亮的,你要做的只是拂去表面的积尘而已,使其恢复本来面貌。这不是很容易吗!?
持续地问问题,就可以持续地驱动人去不停地奋进。比如,对于学习者而已,你可以问一系列的问题:学好XXX需要什么条件?正确的方法,足够的勤奋,良师益友。什么是正确的方法?1,2,3等等。你如何判断XXX是正确的方法?有哪些案例支持这种判断?怎么做才算勤奋?1,2,3等等。谁是良师益友?1,2,3等等。对于搞科研的人亦是如此。有的人看论文没动力,因为其心中没有问题。如果先在内心设立一个问题,然后再去找相关的论文,你又怎么会没有动力去看呢?有的人做实验没动力,也是因为不知道该实验能回答什么问题。如果能预先设立一个明确的问题,提出猜想,给出预测,你恨不得马上完成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此等等,针对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学习如此,科研也是如此,做任何事不都是如此吗?看创业相关的书籍,一上来都是劈头盖脸的问问题:你为什么要创业?为这么要选择这个行业或赛道?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你的团队?你创业的护城河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你必然得付出全部的行动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问题引发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驱使行动。所以,一旦养成问问题的习惯,那还愁没有行动的动力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问问题?如何问好的问题?这又是很有趣的问题,之后我会寻找相关的书籍,来对这两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你看,这不又是一个通过问问题来驱动(学习)行为的极好案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