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世界总是很纯粹,生活简单且快乐,长大后逐渐明白成长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人也变得越来越难轻易感觉快乐。
我想对于很多人而言,经历得多了,看得多了,尽管人前一副成年人的理智,人后难免有诸多事与愿违的感性,但又在见多了事与愿违之后更容易被简单的美好所感动。
因为深感生活的不易
才会被一些乐观的人所感动
现实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有多辛苦,实际上生活中不乏比我们更不易却比我们更积极乐观的人,他们简单却知足,用阳光驱散生活的黑暗,是他们更加不易的生活衬托出了我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阳光让我们有了面对苦难的动力。
还记得之前有段视频看哭了无数网友:一个头戴安全帽,看似浑身狼狈,很晚才下班的农民工,却在下班的路上蹦蹦跳跳像个孩子。
或许他白天已经做了很多的苦力,或许他忙到晚上连走路都没有力气,或许他可以像很多职场人一样打个车回家,但事实上他还是把一身的狼狈和剩下的力气转化成了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现实中从低薪到高薪的职场人,从普通人到社会名流都有对生活的各种抱怨,实际上有些处于社会最底层,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拿着微薄收入的人,却仍然能做到少有的努力且知足,黑暗中仍保持阳光。
就是习惯了独自承受
才容易被久违的温暖所感动
《西雅图》里有句话:“人,生而孤独,这就是世界”。
年少时以为亲情、友情、爱情本就属于我们,长大后亲情疏离,友情退场,爱情走散,所谓得成熟就是明白很多真正难熬的日子往往只能一个人熬过去。
现实让我们看到大家都在拼搏不易的生活中无暇自顾,似乎也让我们保持理智得自知:"大家都只会看到你飞得高不高,却很少有人在乎你飞得累不累。"
但就是那些少数还在乎你的人让你感受到久违的温暖,这种温暖珍贵且更容易让人感动。
大学室友是在我们最好的时光里给了彼此最好的陪伴,刚毕业时我们还坚信以后会经常联系,那是室友群还总有人出来跟节奏,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还是逐渐淡出了彼此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室友,她是在我们后来不常联系的时间里给了我某段狼狈日子里的一双手,那次之后我们虽然还是没有回到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但想到她的鼓励还是一直很感动。
后来有一次她因为一些家里的事情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办事,我去见她时看到她脸上强挤出来的开朗,再三追问下知道她的近况,还是忍不住心疼得哭出来。
之后我们又在分别的时光里彼此忙碌着,顾不上问候,前段时间我们再次寒暄起来,对话结束之后在微博上刷到她发出一张我们聊天的截图和她一些当面说不出的感慨,竟让我一瞬间鼻子开始酸了。
以前我们都没有这么感性,如今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感动。
因为我们本以为后来的我们很难再参与彼此的世界,我们本以为后来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没人在意,但回头才发现有些人依然还在,我们只是在不联系的日子里静静得等着对方的转身。
就是习惯了失望
才容易被意外的回应所感动
唯有努力之后才明白努力得到回应是一件多么让人热泪盈眶的事情,但在这之前的很多努力并不一定会被看到,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
面对迟迟看不到结果的坚持我们会有很多次失望的不平和放弃的不甘,但仅仅一个小小的回应足以让一切努力没有白费,让坚持更值得期待。
之前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一腔热情,逼着自己每天写,沉迷到不分场合得写,满心期待着写得东西会被很多人看到,可写了将近大半年浏览仍寥寥无几,每次看到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写得东西无人问津都是对自己的质疑和对付出的无望。
记得中间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甚至接近放弃,后来忽然的一次登录账号,发现自己的文章有网友转发了,评论了,那时好像忽然有了坚持的动力,因为那将意味着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选择也值得坚持,自己也值得期待。
就是习惯了独自承受
才容易被身边的温暖所感动
知乎上有条留言: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容易被感动?
有网友回复:因为有了软肋。
是啊,少年只知道谁在乎我们,长大了才知道我们最在乎谁,那些经历了现实的告别却依然留在我们生命中的人就成为了我们的软肋,他们总是牵动着我们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期盼,他们的好是我们最大的感动,他们的不好是我们最难过的事。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一切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好
也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差
现实让我们感慨,但不乏有光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