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易,观己难:利益门前的人性微光

转载


题记:事不关己的时候,人人都很大度;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人人都很自私。

巷口曾见一场争执:卖菜翁的秤被顾客疑“短斤”,围观众人七嘴八舌劝和,有说“几毛钱而已,何必较真”,有叹“生意人也不容易,各让一步”,个个透着通透大度。可隔天路过水果店,却见昨日劝和最积极的阿姨,正为一颗碰伤的苹果与店主争执——不是在意那点损失,而是反复强调“这是我的权益,不能含糊”。

这场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人都曾有过的模样:事不关己时,我们总愿捧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吟着“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老话;可当利益的触角触到自己,心底那杆秤便悄悄倾斜,连古人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成了下意识的注解。其实不必苛责,这不是人性的污点,而是生而为人的本能——就像《旧唐书》里那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站在别人的故事外,能看清是非曲直;一旦走进自己的剧情,便难免被“利益”的雾霭遮住双眼。

古人早把这份微妙写进了诗里。苏轼登庐山时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何尝不是利益场中的我们?看邻人因宅基地争执,我们能轻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人放下执念;可若自家阳台被楼上滴水浸泡,便忍不住一次次去交涉,忘了那句“退一步海阔天空”。白居易写“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尽了利益对人情的牵动——我们未必是刻意趋炎附势,只是面对与自己相关的得失时,心会不自觉地“偏”:朋友借钱给别人逾期,我们会劝“再等等,或许有难处”;可自己借出去的钱没按时还,便会暗自嘀咕“怎么能言而无信”。

历史里的典故,更是把这份人性拆解得明明白白。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曾坦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连亲近之人的评价,都难逃利益的牵绊,何况陌生人的立场?战国时的“管鲍之交”之所以传为美谈,正因鲍叔牙能跳出“利己”的惯性:他与管仲合伙经商,管仲多分钱财,旁人替他不平,他却解释“管仲家贫,多拿是该的”;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为敌,小白即位后要杀管仲,鲍叔牙却力荐“管仲之才,远超于我,若用他,齐国必强”。这份通透,不是不懂利益,而是能把“他人之利”看得与“自身之利”一样重——就像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否定个人利益,而是把格局从“小我”拉到了“大我”。

有人说“人性是自私的”,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也说“自利是人的本能,但同情也是人的本能”。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公时,会生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冲动;可当自己的利益受损,又会本能地“据理力争”——这不是矛盾,而是人性的两面。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小人”从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未经过修养的普通人:我们都曾是“小人”,在利益面前会慌、会争、会患得患失;而“君子”的境界,不是杜绝自利,而是学会“克己”——克制住本能的计较,多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职场里常有这样的事:同事负责的项目出了纰漏,我们会说“谁还没犯过错,帮着改改就好”;可自己的方案被领导指出问题,便会忍不住辩解“我已经很努力了”。生活里也一样:看别人育儿焦虑,我们能劝“孩子健康就好,别太卷”;可到了自己孩子升学,还是会连夜查学区房、报补习班。这些“双标”不是虚伪,而是因为“利益相关”时,我们心里多了一份“牵挂”——那份牵挂里,有对自己付出的珍惜,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对“公平”的执念。

其实不必羞于承认这份“自私”,重要的是懂得“反观自身”。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知道“大度”是美德,也知道“自私”是本能,更该知道:在利益面前守住分寸,不把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别人之上,便是一种修养。就像《菜根谭》里写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不是让我们放弃利益,而是在争取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留一点余地。

巷口的争执后来平息了,卖菜翁补了顾客几棵青菜,顾客笑着说了句“不好意思,误会了”。或许我们都该像这样:在自己的利益里留一点“体谅”,在别人的故事里多一点“共情”。毕竟,人性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那些在利益门前守住的“微光”——比如多让一步的包容,比如换位思考的理解——才是让我们活得更通透、更温暖的底气。就像杜甫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把心的格局拉高一点,便会发现:一时的得失终是小事,而人与人之间的体谅,才是最珍贵的“利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