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马锅
透视人性的管仲——庸俗的人性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的首位宰相,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孔子高度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又曰:“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与鲍叔牙二人是好朋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1]
功成名就之后,“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可以看出,管仲是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骄奢淫逸、下流庸俗的人。这连他自己都毫不隐晦,大言不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令人非常迷惑:管仲的人品如此卑鄙,为什么他的政策却非常得人心?
尤其是那些“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更难理解。
其实,这并不是人品问题,而是人性问题。
《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即“百姓厌恶劳苦忧患,我就要使他们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低贱,我就要使他们富足显贵;百姓厌恶危险灾祸,我就要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厌恶灭种绝后,我就要使他们生养繁衍”。
在管仲眼里,老百姓是“人”---好逸恶劳,贪财好色,自私自利,但也有人情亲情。
在管仲眼里,官员和皇帝也是“人”,只是多了一些欲望野心和责任而已。
在管仲眼里,这个世界不是由“好人”或“坏人”组成的,而是由“自私自利”的人组成的,所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尤其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商鞅和韩非看到了人性的恶,尤其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确实是对立的,但他们都推崇管仲。管仲既看到了人性的善,也看到了人性的恶,更看到了人性的“贪”---贪生怕死,贪财好色。
齐国之所以富强,正是基于管仲对人性的了解,并想办法使之有机会得到人性的满足。正因为管仲是个庸俗的人,所以他能够理解人民的思想,创造出顺应民心的政策,取得辉煌的成就。
注:1.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