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这四个字是我偶然间和一位忘年交闲聊时谈到的。深有体会。
我虽然还算年轻,不过,我的朋友里,很多都是可以做我的长辈的。或许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我比同龄人蠢的太多,而在某些方面,同龄人又很难和我聊到一块吧。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以大段篇幅讲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已经渐渐成为一代人的长辈的我们也时常惊诧于如今孩子的脆弱。
现在的孩子,好像承受不了丝毫的打击。一点点事情就要死要活。想想我和同学们的中学时光,家长和老师的话再难听,落下来的手再重。好像睡一觉就全忘了。看来,皮厚是有好处的。
在今年的高考中,一个年轻的学子选择结束生命。又引发了我等长辈的思考。在改革开放已经这么久以来,国家步入温饱年代这么久以来,对于下一代,祖国的希望的教育方面,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有多久的路要走?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家庭奉行的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一对夫妻,照看一个孩子。现阶段的中国,许多年轻夫妻疲于奔命,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的,主要是老人们。而老人经历过不少艰苦日子,思想又难以与当下接轨。从而体现为,加倍对孩子好,以弥补自己苦痛的过往。把孩子培养成新时代的“小皇帝”,“小公主”。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疼爱孙辈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可是,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成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人。不能助他们早日达成这个目标,实际上是在害他们。
我们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长久以来,他们得到的赞美和爱与他们自身是严重不符的。而他们浑然不知,逐渐养成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性格。而当他们的父母发现了这一点,想要他们改变时,面临的不只是强行改正已经扭曲的性格,还有来自于长辈的干涉。这样的孩子,会觉得所有人都应该爱他,因为他值得去爱。而当他们长大了,步入社会后第一点,是无所适从。
不会再有人宠着他(她),惯着他(她)。他(她)得要先付出爱才可能得到爱。他(她)的要求会被别人拒绝。
这样的情况下,他(她)们的内心世界崩塌了。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原来,长久以来,他们认为的那种生活方式,其实是错的。可笑的是竟一直以为是对的。而在这个时候,想要改正,已经非常困难。而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碰壁,得到了比之前人生的总和还要多的挫折后的他们,很可能一蹶不振,就此误入歧途。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了欺骗。长久以来活在虚假当中,再难改变,生活还要继续,困难重重却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怨恨,会迷茫,却不会有什么办法。
孩子两三岁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摔得并不重,但不知所措的他哭了起来。疼爱他的长辈急忙赶过来,一边心疼地为孩子止痛,一边认真地打地,嘴里说着,都是你不好,害的宝贝摔疼了。
这一幕映在孩子的脑海里。从那时起,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有错,有什么矛盾,那一定是对方的错。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作为长辈,当然会珍视孩子,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他,把一切苦都替他挡了。可是,长辈们究竟有没有想过,自己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他早晚得独自生活,那些关于生存的风风雨雨,他必须要受。要知道,两三岁的那并不严重的一跤和十几岁时的一场重大考试失利,二十几岁时在职场和情感上被拒比起来,微不足道。可是,正是这最初所受的挫折,以及之后,成人之前所受的挫折,最终构筑成孩子内心最强大的防线。
这些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拍拍身上和手上的尘土,笑着说,这没什么。又一次迎难而上。终于,连挫折都被他们打动。不再挑战他们。他们熟悉挫折,也知道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所以,他们不恐惧挫折,甚至以打败挫折为荣不过。即使不能成为名留青史的伟人,于人世这一遭,他们也交出了合格的考卷。
当今社会,因我国将数千年来积淀的优秀文化丢失殆尽,犹如燕国少年一般对西方亦步亦趋,结果连最初的模样都忘记了。心房空虚,心防薄弱。又迎头赶上了人心思动的转型期,许多人迷茫迷失。不知生存的意义,继而结束生命。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可以改善这一状况。挫折,本就是人生必经之路。正如欢笑和泪水都是人生之路上的点缀。不曾纵情大笑的人,也不会在失去什么的时候难过,不曾伤心哭泣的人,也不会在幸福的日子里提醒自己去感恩。人生,是何等模样,何等滋味,当由自身决定。
挫折,挫折本身除了挫折,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