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是怎么炼成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李善长虽然没有亲自冲锋陷阵开疆扩土,但是却被朱元璋封为左丞相,而且还超过徐达,成为开国六公之首的韩国公,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死两次。
很多人都不太赞同朱元璋的做法,认为李善长配不上这样的殊荣。但是只要您对李善长有了深入的了解,您就会理解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1353年,在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有人过来禀报说有一个读书先生模样的人来投军了。朱元璋听后非常的高兴,认为当时他的队伍里没有一个有学问的人,他非常需要一个读书人帮他来管理这支队伍,于是他就把这个教书先生请到了跟前,这个人先做了自我介绍,我叫李善长,定远人,在家乡做祭酒,相当于小学校长,逢年过节主持一下祭祀活动。
李善长这个人,虽然说读书不是特别多,但是他很有谋略,推崇法家的思想。正是元朝末年的天下大乱,给了他崭露头角的机会。1351年,红巾军起义震动了淮河两岸,李善长虽然已经准备参加起军造反了,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决定投靠哪支队伍,反而躲在深山里避难去了。因为他要观察一下,选择一下,造反可不是开玩笑的事,跟对了人就是开国元勋,跟错了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正在他冷眼旁观的时候,朱元璋的队伍攻打滁州,路过了他避难的地方。通过几天的观察,李善长觉得朱元璋是个干大事的人,于是就决定投靠这支造反武装力量。那年李善长39岁,很明显,他的造反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像朱元璋一样走投无路,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朱元璋一听李善长是个小学校长,第一反反应非常高兴,对于他来讲,这就算是个有大学问的人了,但是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所以他得考考这李善长。
先生,您说当今天下大乱的局势什么时候可以平定呢?李善长胸有成竹的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揭竿而起,但是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成就了大业。您呢,家乡在亳州,离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所以您的家乡也有王气,只要您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严肃军纪,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话一说,朱元璋心花怒放,他觉得面前这个人真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把他任命为自己的贴身秘书,目的很明显,先来个试用期观察一下。李善长这番话,既体现出他长远的目光,又表现出他非常会揣测朱元璋的心理,两个人的第一次合作就是攻打滁州,在李善长的帮助之下,滁州很顺利就拿下来了。朱元璋把李善长升为了参谋,主要负责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负责军中的粮草供应。
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是什么呀?是经济实力,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朱元璋是越来越信任李善长。之后,随着朱元璋名气越来越大,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又有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面试人才,把不同才干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而且,人多的地方难免勾心斗角,产生矛盾,他还能够很好的调和这些人的矛盾。李善长在这个时候又是谋士,又管粮草,又负责人事安排,显然,他已经成为了朱元璋军中最重要的人物了。
正当朱元璋在滁州干的火火的时候,他的老首长又是他的干老丈人郭子兴在濠州城混不下去了,带着一万人投奔朱元璋来了。朱元璋一看,这干老丈人不可能在我手底下干,那我只能把这一把手让给他干了。郭子兴也不客气,还就答应了,而且还把朱元璋的人都收编到自己的队伍里边了。当找到李善长的时候,李善长是坚决不投靠,谁劝也不行,死心塌地的跟着朱元璋,就受到了郭子兴的排挤。
但是没多长时间,郭子兴得病死了,朱元璋又重新接管了滁州城,那这么忠心的李善长肯定就更受到重用了。另外,李善长还有一个最大的功劳,就是竭尽全力的帮助朱元璋坐上皇位。
1351年朱元璋成了大元帅,1361年成了吴国公,1364年成为了吴王,都是李善长带头拥护的。后来1368年,李善长又带领众将请朱元璋称帝,朱元璋一开始不答应,李元璋带着众人一股脑全跪地下了,那意思,你不登基,我们今儿就不起来了。朱元璋表现的很为难,就说了一句话,登基之事不可草率,说完就走了。
李善璋太了解朱元璋了,这句话看你怎么理解了,可以理解为当不当皇帝不能太草率,也可以理解为登基大典不能办的太草率了。于是李善长找了一大批礼仪方面的人才,给朱元璋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登基大典。
您想想,朱元璋能不感谢李善长吗?没有,李善长哪有这么顺利就当皇上。后来在洪武三年,朱元璋把李善长作为大明开国头号功臣,封为了韩国公,俸禄4000石,子孙世袭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话说回来,不管李善长后来的结局怎么样,在大明朝初期,如果您是朱元璋的话,您会不会给这样的下属一个最高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