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赵桂花有多么的难受和痛苦,太阳出来就是新的一天。郝大海的离去,让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改变了温度。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经济来源的主要依靠。郝大海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连拖欠的工资,都打了水漂。这对于没有存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至于赵桂花种的一亩三分地,一年苦死累活,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而不至于挨饿罢了。既然郝大海倒下了,赵桂花就得扛起身上的担子,看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她就是他们的依靠。尤其还得给文文看病,她怎么能倒下呢?
尽管,赵桂花要经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她只能把委屈和心酸,自己慢慢嚼碎,然后悄无声息地咽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孤儿寡母的日子,在平淡和艰辛中度过,赵桂花依然在农田地里,不辞辛苦地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似乎更孤单,干起活来也更加拼命了。
彤彤和文文,在赵桂花的支持下,上到了小学毕业,文文的成绩平平常常,而彤彤成绩优异,是全校第一名。由于村小没有中学,如果想上初中,就得到乡上唯一的一所中学——红心中学就读,可红心中学离彤彤家,至少有五公里,不能住校,也没有自行车,每天来回跑四趟,就是一个难题。
其次,文文已经做出了辍学的打算,他的身体已经,经不起折腾,依靠步行上学,对于文文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赵桂花也支持文文的想法。可成绩优异的彤彤,怎么轻易放弃呢?她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考取师范院校,将来到村里,做一个“孩子王”,自己用双手挣钱养家。可她美好的愿望,还是被现实无情地扑灭了。
赵桂花不让彤彤继续读初中,除了与文文公平对待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里仅仅依靠收成的麦子卖了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紧紧巴巴,何况给文文治病的药,从没停过,连续几年,赵桂花已经向亲人好友借了外债,长期下去,依靠借钱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赵桂花当断则断,打消了彤彤继续上学的念头。
虽然心存不舍,但彤彤理解赵桂花的难处,何况她的同龄伙伴们,都安心待在了家,她也只好作罢,谁让自己是没有爹的孩子呢?她觉得自己也长大了,该为自己的妈妈,承担点责任了。更何况,家里还有一个患病的弟弟。
文文和彤彤待在家的日子里,赵桂花利用春种秋收完的闲暇时间,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起了破烂。刚开始碍于面子,看到陌生人不敢吆喝,风里来雨里去,溜达一天,白跑一趟,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后来,赵桂花用头巾,遮住了脸庞,试着在人少的地方吆喝,后来,当人们看到一个穿着发白衣服,围着白格头巾的中年妇女的身影,在巷口转悠时,就主动拿着自家收拾出来的破烂,换盆,换剪刀,换生活用品。顺便把纸片,废品,都一股脑地送给了她。
在日积月累的摸索中,赵桂花终于开了窍,她每天跑远处收破烂,而家里由彤彤负责收收废品,彤彤读过书,对这点生意,是游刃有余,纸片,废铁,塑料的价位不同,只要一上称,一斤一辆也不差别人的。
文文待在家里,由于自己身体虚弱的原因,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赵桂花整天出外,彤彤在家,一边照顾生意,一边洗衣做饭收拾家,忙的不可开交,可文文整天坐在电视机背后,要么追剧,要么看篮球赛,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号,在家养病。
可最让彤彤不能忍受的是,文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稍有不如意,就把气撒在了她和赵桂花的身上,让彤彤十分地恼火,可赵桂花常常劝导彤彤,让彤彤让着文文,因为是他们的疏忽,才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彤彤只好忍气吞声。
五年的光景,赵桂花改变了生活的窘迫。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赵桂花用自己的血汗钱,还了外债,盖了新房。特意带着文文去北京看了病,虽然无果,但却了结了文文的一个心愿。
文文的病,康复是没有希望,只能用药物,维持现状。赵桂花和文文,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