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很适合驾车郊游。今天的目的地是距上海芦潮港30多公里外的那个小岛----大洋山岛。
原本计划一大早就出发的,可某些贪睡的小丫头偏偏不合作。既然是休闲放松,也不太过较真了,随她睡吧。一觉自然醒,伺候小主用完早膳,出发。或许是周末的缘故,马路上并没有多少的车。阳光透过挡风玻璃斜斜地洒了进来,微风也似有似无地从微开的车窗钻了进来,很是舒服。和女儿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广播里适时地传来《春风十里》的音乐,把心中那份春意荡开了去......
外环转S2(东海大桥方向),出高速意外地发现从康桥到临港收费站的这一段高速不收费。下高速后,第一个引入眼帘的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标注着32.5KM“东海大桥”的大牌子。S型的大桥蜿蜒地向大海远处伸展出去,桥的两边整齐地矗立着一排排大型风车(发电机),不时有一辆辆的集装箱卡车从桥的那头驶来。可惜由于是在大陆架附近,海水还是浑浑的,天空也似乎没有了先前的晴明,灰蒙蒙的。女儿幽默地来了一句,“”这或许就是大桥与'海天共一色'的设计理念吧":P
(ps:上图是返程时的大桥,天空明显清蓝了许多)
过了大桥就是著名的“洋山深水港”。之前从新闻或者网上了解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当我真的站在这座由小洋山岛填海而成的人工海上港口,我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偌大的海岛周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型起重机械,它们繁忙而有条不紊地运营着、装卸着,各类集卡井然有序地穿梭在码头的空隙(公路)之间,更让人惊叹的是几乎看不到什么人,这个“超级工程”俨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原计划在小洋山的2号码坐客船去大洋山的,但不知何故开往2号码头的路被封闭了。继续沿公路向前,陆续看到左右两边的一些“景点”而这些所谓的景区出入口只不过用一个栏杆做了个门,派专人收费检票(门票约40元)。我果断放弃这些鸡肋景点,跟着“小岩礁景区”的指示牌右转,来到了中港区渔船码头(这里通常会有一些渔民揽客)。果然车一停下,就有人上来拉客,和船夫谈好了往返的价格,搭乘渔船前往大洋山。
也就十五分钟的时间,很快我们就“漂洋过海”到了对岸。由于差不多到饭点了,丫头一上岸就囔囔着肚子饿了,那就先找食吧。大洋山的面积其实要比小洋山小许多,相比小洋山当年为配合深水港的建设搬迁出了1000多户住户,大洋山的原住民使得这里更有人文气息。顺着村民的指示,穿过文化广场,来到一片镇中心的商业街道。
看得出这些年的商业环境已逐成气候,选了家略带文艺气息的饭店。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很是纳闷,为啥小店都是老板娘,老板都上哪去了?)。很快菜就陆续上来了,没想到这么一家普通的农家菜馆,竟然还很在意摆盘,菜色与味道也算相当不错。因为过敏,我们并没有点太多海鲜,倒是隔壁桌上的海鲜菜盘不时吸引着我的眼光。本想上去厚着脸皮说让我拍几张照的,终究拉不下老脸来......
(ps:一家蛮有文艺范的农家餐馆,连摆盘都有模有样)
“酒足饭饱”后我们正式出发环岛徒步。沿着这条穿过镇中心的主街道一路向南,路上的菜贸市场一下子吸引了我。可惜午后的这个时间所有的摊贩都撤了,和阿姨阿婆闲聊,得知这里的早市还是很热闹的,鱼虾等海鲜都是一早打捞上来的,价格也还算公道。继续向南,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海边。顺着用红色标识出来沿海步道折向东,外侧是一大片的滩涂。几只海鸟在滩涂上行走,身后留下一串串“个”字足印。
这让我想起了霞浦,如果在这里的滩涂上也插上一排排的桅杆,朝迎东海日出、西赏西岸晚霞,或许又能打造出一个摄影圣地来。沿海步道的内侧是一排“洋山文化长廊”,它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了洋山的美丽瞬间。
大洋山的居民大多以捕鱼为主,岛上随处可见这样修补渔具的情形,当然各种海鲜干也随处可见。继续沿着东海岸行走,不时会有当地的村民微笑着向我们点头招呼。和村民闲聊,获悉如果多住一晚可以考虑早晨跟船出海捕鱼,想像中午满载而归后大快朵颐地吃着自己补回来的鱼虾,那又是别样的风情。
绕过一座“净土禅寺”,不远处处就是依山傍海的小梅山景区了。入口处是一座索桥,刚走到索桥中部,就感觉天摇地动的,原来是丫头一下来了兴致,走在后面顽皮地晃起了桥面。对于恐高的我可不是什么好感觉,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地离开了桥面,任由她们在后面“放---荡”。继续前行,一座木质栈道顺着崖边和海岸线蜿蜒起伏。途中一座小亭正好小憩,对岸就是洋山港,一艘巨轮停靠在码头,等待着装卸。海风吹来,午后的太阳并不刺眼,晒在身上暖暖地,说不出的惬意。
离本岛百来米远的地方有三座礁屿,最大的“圣姑礁”上有座据称是世界上最接近海平面寺庙----圣姑庙。一片舟、一块礁、一座庙,独立世外,融于海天之间。
码头响起一声汽笛,船家已经在候着了。站在船尾,看着渐行渐远的大洋山,我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或许我应该选择在这里多住一晚,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晨曦与暮霭;或许我应该包一条船出海,体验一下“赶潮儿”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