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逐梦水乡(sq)
近段时间,自从羽西和简书联合主办的#儿时的年味#征文活动以来,广大简书作者摩拳擦掌,踊跃参加,年味铺天盖地而来,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年味。
大家以诗歌、故事、散文等形式展开回忆,挖掘寻找各自儿时的年味,有苦难、有甜蜜、有欢乐、有亲情……
“年”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乡亲们封窗锁门,收拾行装,牵牛赶羊,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谁都没注意这位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 ”兽。
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年是一样的,但年味却不一样。
拾麦穗的路人写《记忆里的咸菜》,儿时的年味是咸菜的味道。
虬田写《村庄因它而欢腾》,儿时的年味是米粿的味道,是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三脚猫学功夫写《大年初一看大戏》,儿时的年味就是能看一场大戏。
江苏阿康写《那年,哥没接来他的小媳妇》,儿时的年味就是看到一家人喜乐欢庆的味道。
村下独行写《甜甜的甘蔗啊》,儿时的年味就是甘蔗甜甜的味道。
靓夜风写《年夜饭,只有一碗粉蒸肉的幸福时光》,儿时的年味就是粉蒸肉的味道。
薰衣草的清香写《那年春节的红棉鞋》,儿时的年味就是能穿一双红棉鞋的味道。
微风轻扬小月寒写《盼望》,儿时的年味就是盼望出门打工的父亲回来一家人团聚的味道。
自言自鱼写《童年的小鞭炮,一年之中最好听的声音》,儿时的年味就是听小鞭炮声音的味道。
茵草芳菲写《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儿时的年味就是乡村的味道。
素心suxin写《儿时的年,永不褪色的爱》,儿时的年味是父母亲爱的味道。
木子罗写《暖暖,记忆中的年味》,儿时的年味是油角的味道。
青争思写《拜年》,儿时的年味是拜年得压岁钱的味道。
牧阳的后厨写童年的《马蹄》,儿时的年味是清脆甘甜,咔擦作响的味道。
唐小痴写《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儿时的年味是糖葫芦、穿新衣服、放鞭炮、贴春联、走亲访友等的味道。
……
年,是一样的年,心境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年味就不一样。北方有北方的年,南方有南方的年;小时候有小时候的年,长大了有长大了的年。不管怎样,年都离不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有味道。
麻雀都有三十夜,盼着回家过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