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我们不是开了一堂关于的微课吗?结果没想到,跟一些姐妹聊着聊着,发现一个老梗。
A女是公司中层,多年来一直忙于拼事业。老公是公务员,两人有一个女儿,已经6岁了。
前几年婆婆就一直想抱孙子,但鉴于儿子是公务员,当时政策不允许生二胎,所以即便颇有微词,但也没法合理发作。
隐忍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婆婆高兴得不要不要的。
可A女不想要二胎,因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biu一下生二胎去了,升总监这事肯定要落到隔壁老王身上。
老公呢,对二胎可有可无,因为反正老公也不带孩子,典型的隐形爸爸。
有一天,婆婆拉着A女的手,促膝谈心了很久。中心思想就是男孩多么多么重要。
末了,婆婆居然神情诡异地问A女,如果你不愿意生,外面的女人给T(A女老公)生一个儿子,你愿意接受并把他带大吗?
A女强压住了怒火才没撕破脸,但事后一想,倒吸一口冷气。
婆婆那语气,不像是逼迫,倒像是恳求。
无论是小三还是代孕,A女都无法忍受。
可如果老公意志不坚定,再加上婆婆撺掇,谁知道会出什么事呢?
B女说,我更惨。
B女与老公经商多年,一直是婆婆带女儿长大,平时待孙女也很好,祖孙关系融洽。
所以B女在很放心的情况下备孕二胎。
可现在刚刚怀上二胎,婆婆就常常对着女儿念叨,你马上要有弟弟了!
有一天,婆婆私下里跟我说,等两个多月了就去香港照B超,如果是男孩就生下来,如果是女孩就打掉吧。
B女一听心就凉了半截,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是这种重男轻女的老梗,居然跟几十年前的剧情还是一模一样,都不带翻新的。
更心寒的是,平时婆婆对女儿很好,没想到到了关键时刻,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还是不敌血脉亲情。打掉二字,就可以抹杀一切。
一个妹妹在群里说,听你们这么说,又勾起了我的伤心事。
我都快30了,我爸每次生气还会说,女人就是没用。
我爸从语言、行为各方面表达对女人的鄙视,害得我内心很脆弱,外表越愈发的强大,我拼命加班工作,我想要做的更好,甚至做到最好,以博取他的肯定。
可是,他永远不会发自内心的肯定我,因为在他的心里,女儿永远就是女儿,不如儿子。所以好的,都是留给弟弟的。
女儿早晚要泼出去,儿子才是自家肥水。
重男轻女这条老梗,到底得有多么深入骨髓的信仰,才能让他们如此痴迷呢?
2
回溯到农耕时代,除了田地、工具、牲口,男人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了。所以男即为有力气在田里干活的人。
那时家里没有男丁,确实是要了亲命的事。
因此,重男,本质上就是重视生产力,重视经济基础。
而女人,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不适合从事重体力工作;再加上要承担繁衍和养育的职责,所以自然便成为“轻”。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防范皇权和既得利益旁落他族,更要维持皇家血统的纯正,必然从礼制上对女人百般束缚和压制。
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方面给稀缺的教育资源腾出了巨大的空间留给男性;另一方面,无才的女子更加要想活命,必须更加依附于父亲、丈夫、儿子,女性社会属性和地位,更加萎缩为男性的附属品。
当下这个时代,其实对于女性而言已有相当大的进步。
一方面,男人和女人在生产力活动中的作用此消彼长,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女人能干的,男人未必能行(比如生孩子,哈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第三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女人的作用和地位还会越来越提升。
重男轻女这条老梗还会被持续翻出,只能说明还有那么多人死性不改。
他们认为,儿子继承自家血脉,养儿还可以防老。儿子是在人性“趋利避害”本能下选择的“利”,要嫁给别人家的女儿就变成了“害”。
事实上,这样的父母到了晚年早已被啪啪打脸了。
我们小区的一个女中医师,她父母80多了,有2个女儿1个儿子。
年轻的时候,什么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留给儿子,2个女儿基本上残羹冷炙饿不死就行,凑合着长大。
到了晚年,2个女儿每周轮流去父母家里1-2天,给他们搞卫生、包饺子、理头发。
儿子呢?每周固定来父母家里1-2天,空着手,带着老婆孩子,吃香的喝辣的,临走再拿走一堆打包的。
最初,中医师的爸爸还美得很,觉得他儿孙满堂,此生幸福美满。
有一年冬天,两个女儿同时重感冒病倒了,不能去父母家。
可儿子还是照去啊。
结果,这老父亲终于深切体会到了女儿和儿子的区别。
他终于对老邻居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如果没有我这俩女儿, 我们老两口就得住敬老院了。
3
当然了,不是所有父母都重男轻女,也不是所有儿子都是啃老的无赖。
但万一生在了这样的家庭,要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因为需要考父母才能获取生存的资源,因此只能依赖他们,这是生物本能。
长大的过程中这种依赖一直存在,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将这种依赖内化,习以为常。
所以会一直习惯于接受父母的评价,并按他们的要求来行事,会被他们的不合理行为伤害,但无法反抗。
但我们长大成人后,不但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由父母而来,但并不隶属于他们。
认清父母和个人的关系,才可以挣脱父母的物质控制、情感剥削等限制,从而得到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
另外一点,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爱自己。
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再成为重男轻女的人。受害者不能再成为施暴者。
要知道,孩子对父母所有的期待,都指向爱,而不是怨恨。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因爱生恨,因为,爱的缺位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