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这个败家子,仅仅当了四年皇帝,就败光了唐宪宗创造的大好局面,地方军阀重新开始割据,这位皇帝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这样的灾难?
其实早在前一年,唐宪宗就开始削弱地方势力,给节度使们以加官金爵的方式引导节度使回归中央,
强行把地方军阀的权利分解给各州,各县。极力扶持地方官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分散了节度使的管理权和兵权。避免再出现跨州并县的新军阀对抗中央。
很可惜,第二年唐宪宗死的不明不白,继位的唐穆宗马上抛弃了父亲的削藩政策,当时的宰相们提了个馊主意,就是每年强行削减地方藩镇,百分之八的兵力。
但是退下来的军队没人管。有点管杀不管埋的意思。被裁减的大头兵没地方去,本身又习惯了拿命换钱,以武力建功立业的日子,实在没办法放下屠刀拿起镰刀。
最后这些人大部分入了江湖草莽,更有的落草为寇。做了土匪。
这种结局,不但中央坐而论道的官员大佬们想不到,就是那些还没被削减的军队也想不到,一心投靠的中央会这样对待他们?
这些兵怕最后落个同样的结局,所以强行鼓动领头的将领抵制中央政策。如果当官的不敢当这个领头羊,他们立马背弃这个将军,重新推选新的将军。
而那些被抛弃的将领,瞬间由高高在上的领军大将,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时间久了,将领和手底下的军队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成全的铁板一块。
反正朝廷这就不是由节度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军队将领们一起决定。这也是唐末到五代,政权不断更替的核心原因。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估计就和军队这种习惯脱不开关系。
唐末军阀割据就重新开始,唐穆宗当皇帝第二年,投降中央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了,他的儿子们在中央做人质,中央也不会放他们回来当节度使。
底下的将领们推举王承宗的弟弟,王承元接任节度使。,而唐朝中央却宣布,由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转任成德节度使,武宁节度使李愬改任魏博节度使。义城节度使刘悟改任昭义节度使。
这三位我们在唐宪宗李纯哪一篇介绍过,都是元和削藩的大功臣。田弘正首先投靠唐王朝,为削藩打开新局面,李愬帅兵围剿河北,江淮不听话的节度使,刘悟抓住叛乱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投靠中央。
这次藩镇大调动不得不说是最失败的一次决策,因为距离上次田弘正率魏博军队围剿成德地区还没十年,荒唐的唐中央竟然让田弘正到成德,任节度使。田弘正也是傻得厉害。独自一个人就面对准备造反的成德军队。下场可想而知。全家300多口人全部被杀。
本来没有陷害田弘正意思的唐王朝,成了替罪羊。被所有节度使看了个明明白白,再也不敢随意听从中央命令。成德牙兵推举另外一位将领王庭凑,担任新的节度使。
不巧的是,那位军功赫赫的大将,李愬病死了,微博地区没有了领导人。田弘正的儿子,田布。散尽家财准备带领军队讨伐成德。可是走到半路,本来应该中央供应的粮草没有到,反而接连下旨催促魏博军队快速出兵。
魏博将领们逼迫田布追要粮饷,田布要拿魏博地区的钱粮发给将士们。魏博军队当场哗变。田布已经没有办法掌握军队。
后来魏博地区的将领们和田布摊牌,威胁田布说,如果田布愿意割据河北,魏博军队继续服从田布的号令。如果田布执意听从中央,魏博军队将要另选别人为主帅。
没办法选择的田布,自尽于父亲田弘正的灵位前。魏博节度使彻底沦陷。
而那位生擒李师道,立下大功的刘悟正在遭受宦官的排挤和压榨,刘悟忍不了宦官的侮辱,直接把太监关了起来。
一个多月后,郭太后的养子,监军宦官刘承楷,逃回长安,刘悟再也不敢回长安面见皇帝。逐渐和唐朝中央离心离德。
这样河北三镇全部独立。
平稳的形势就这样被打破,本来准备围剿成德军的周围军区都出现变故,只剩江淮的武宁军还在战场。武宁军在大将王智兴的带领下,,私自退回徐州。杀了地方官抢了江淮地区。
就这样短短四年,河北割据,河南宣武军区叛乱,江淮沦陷。而朝堂内文官党争不断。唐王朝再也没有任何指望,只能苟延残喘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