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大雅事(摘录网络)

人生十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 拾花、读书、候月、寻幽。

古人有十雅,不仅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还能让人放空心灵,放松心情,感受到久违的平静。懂得古人的处世待物哲学,自然能守拙于世,勘破春花与秋月。心静于水,意凉于冰,心随意定,身随神宁。

焚香: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尘世喧嚣,让人静下心来的方法有很多,焚香便是其中最雅的一种。焚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飘然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

品茗:

品茗是饮茶,喝茶,品茶,雅称品茗等。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苆无所知。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抚琴:

抚琴又名九弦琴,外形酷似古筝,弹奏时,声音节节悲哀,沧桑。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吟歌赋诗,抚琴欢唱,成为州中盛事。”

宋太宗至道元年始作.将琴七弦增之为九,名曰:君 臣 文 武 礼 乐 正 民 心。

后 抚琴用来比喻 君 臣 文 武 礼 乐 正 民 心 九才。

抚君琴:指有管理能力的人。抚臣琴:指有办事能力的人。抚文琴:指有文采能力的人。抚武琴:指有护人能力的人。抚礼琴:指有礼数能力的人。抚乐琴:指有阅乐能力的人。抚正琴:指有言正能力的人。抚民琴:指有惜民能力的人。抚心琴:指有嗜血能力的人。抚琴:琴棋书画四君子之一,有忠孝义仁。

对弈:

对弈,下围棋(分黑白两方,执黑棋方先下,至某方无子可落,以占领棋盘面积较多的一方为胜),引申到象棋,及其他对局。又称,手谈。在古代,有学识地位的人,用来消遣娱乐,他们同时也锻炼了全局考虑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谋略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符契元》:“迟明即诣 开化坊 访马 (马总),而与兵部韩侍郎对弈。”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距京才数十里,都人甚恐。泽(宗泽)方与客对弈。僚属请议守御之策,泽不应。”

酌酒:

斟酒、喝酒

《后汉书.卷五一.庞参传》:昔白起赐死,诸侯酌酒相贺。

唐 王维 《酌酒与裴迪》: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酌酒,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雅事之一,也是中国十大雅事之一。这种文化雅事凝聚了无数人心中的追求和用酒的方式展现出了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酒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酌酒这一雅事的魅力和意义。

一、酌酒的历史起源

酌酒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备金帛以授酒,邀妓以饮之”的记载。饮酒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或庆祝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政治文化都与酒有关,如《红楼梦》、《哀江南》等等。

二、酌酒的意象和特点

酌酒,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追求生活的态度。酒的品质将影响到酒的颜色、香气、味道和口感等方面,它的飘逸之香是雅人所爱, 可以用来表现品位和文化修养。此外,酌酒还包括了饮用的方式和过程,它通常是一种缓慢的、仪式化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心境的准备。饮酒需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品味,以此来体会酒的味道和文化内涵。

三、酌酒的文化内涵

酌酒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和表现形式。中国酒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人文内涵,并通过饮用酒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文化意义。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对自然和人类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得不涉及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可以说,中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习惯和风俗,寓意深厚,含义丰富。

四、酌酒与诗词歌赋

饮酒是中国大部分文人墨客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历史上的名士和诗人都与饮酒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与饮酒有关的内容,如唐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饮中八仙歌》等等。饮酒和写诗,和创作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一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酒和文学艺术的交织,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五、酌酒的传承和发展

饮酒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变迁,饮酒的方式和场合变得复杂和多样化,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饮酒文化也日益走向国际化,成为文化前沿和现代社会文化合流的重要体现。无论是餐桌上的饮酒,还是以诗歌、书画、音乐等方式表达的饮酒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酌酒的社会意义

饮酒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古人云:“酒能良友,亦能凶狠”。一方面,适量饮酒能缓解身心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交际、增进情趣;另一方面,过量饮酒则会对身体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健康地饮酒,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七、酌酒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发展,酌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可能会转型和发展。更多的技术、行业、产业、科技将会涌入饮酒行业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变革。酒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以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开创一个全新手段来实现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酌酒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思想和艺术品味,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在今天的世界中,通过饮酒这种文化体验,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代的生活方式中,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和精神价值。我们希望不断传承和推广这种传统文化,让它成为更加充实、健康和自由的精神氛围。

拾花:

每一束花开都是生活欢喜,每一处风景都是时光记忆。偶得花间闲意,继古人雅乐之趣,以清雅之气,文雅之风,古雅之美,修身养性之。

在古代,以花言志的生活片段居多。“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皆为脍炙人口的花间情怀。古人喜把花喻美女,借花表美好喜悦之心境;今人喜把花喻容颜,同样是借花表达对美好的追求。无论古今,“以花言志”都不失为一种高尚的雅趣之事。

一段花事,一份浓情。花语犹如缠绵缱绻的书信,寄情于暖冬。入冬之时,内心平静,不惊不扰,花开花落云有时,用一束诗意花枝,装扮内心的温暖!

读书:

基本经典——人生经典:探索人生的意义、价值、归宿。如:《论语》《孟子》《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专业经典:专业历史等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一旦找到此类书籍就应读熟,作为行为根据。

关注相邻学科知识,专业面要广,要明确往往有时候不可能学什么就做什么,必须要有多方面的能力。

读书的纬度。(历史与当代)知识是交叉的,要关注本专业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历史的视野非常重要。例如:从绘画到摄影的转换乃至全面的影像发展。

(图、文、自然的读图时代)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读书的态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读书肯定是有用的,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读书并不需要有很明确的目的。我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对读书重视,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学术的态度:学习本应有严肃的态度,要努力,有自觉的意识,学术水平的高低靠积累,不强调客观,强调人自身的努力,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

益处,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

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如有可能阅读原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候月:

天上一轮,人间百姓。古人十雅中,最有诗意的事情,莫过于候月了。

一方庭院,对月沉吟,半卷闲书,三两清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些旷世的才情,凝固在一年又一年的阴晴圆缺之中,成为国人永恒的审美对象,留在诗词书画之中,年年岁岁,皎皎如许。

月上柳梢头,恬静的月影,裹着淡的黄,跃过天际,那抹浅浅的月影,依稀间,婆娑树玲珑的枝梢,寻觅倩影所勾勒出的嫣然,一份朦胧与美好便油然而生。

古有春花秋月,那一份沉醉自是不消说,冬的清泠与夏的热薰下,月的美,也只在于描摹的当下。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是发着清辉的清冷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空静的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是明丽的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可寄愁心的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是一往情深的月。

候月,便讲究了那一个“候”字。这个候字,被人寄予了太多的内容,有思念,有渴盼,有痴意,有执念。有时候想,古人候月,候的是什么?

“一轮明月挂长空,自古悲欢各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月,每一种情致下都有不同的月。

小时候,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树下,月在树下,我们在窗前,月在窗前。月亮像是天空为我们点着的灯,我们到家了,月亮便留在屋顶。

长大后,月亮变得格外亲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承载了思念,风动竹影,月色澄明,它治愈了孤独。

月光似一只温柔的手,拂过田野、建筑、街道、巷陌,于是喧嚣渐次隐去,心如覆水,安静且从容。在温润的秋夜里,候一场月,留片刻安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说:“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那么,月亮呢?

阳光灼灼,简单直白,无须注解。人心迂回,妄加揣测,徒增烦忧。若是抬头望月,久而久之,先是有水光在月晕四周荡漾开来,这一轮月儿仿若无限大,无限深邃,天地静默,庄严温柔,一瞬间,令人动容。

这时节,吟一首余光中先生的诗再应景不过: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如斯美月,不候何为?

《住持禅宗语录》中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只一月摄。虚空中的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月影就会在水中映现。月不会落下,水也不会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盏水中都会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

所有的“候”得到了回应。此时,此刻,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候的那个月。

佛经云: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

人世间,美好的加持是平等而广泛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对月祈祷,谁望月兴叹,谁就会被月光加持,收获圆满,清净,自在。

今晚,皎月圆满,清净无碍。

愿你,尘不染污,修持如月!

寻幽:

晨光熹微,竹林幽静,依稀一山,一峰,一寺。

花木深处,云烟俱静,隐约一日,一径,一僧。

鸟鸣清幽,空潭,空影,空人,空心。万籁俱寂,钟声悠远,磬音清越。

如若是你,在每日奔波劳累之余,是否也有渴望,寻这样一处让人身心安顿的地方,暂避尘世。

在古人的雅好里,有一种雅叫“寻幽”。

凡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能作为文人神游寻幽之趣地。中国人的游山玩水,不似西方人抱着征服之心,而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叫“寻幽探胜”

独人外出,或相约好友,寻幽避世,访览古迹,走出了那方城池,便入了幽境,彳亍渐步,四处风景。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雾团团,光风霁月,影湛波平,云蒸霞蔚,情寄山水。

晋陶渊明,偶然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弃船入山口。遂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上前问之,不知今日何年。反观当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顿觉,此景不应人间有!

《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描述一景:“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漫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真乃妙境也!沈三白夫妇所遇拂逆之事,与其浪漫性情,与礼法悖逆,与家庭成难容之势,然二人伉俪情深,沆瀣一气,探幽察微,虽穷困潦倒,不失浪漫情怀,我为之倾倒。

柳河东的《小石潭记》,“行至半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其小潭,水尤清冽。”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之情。

清幽何处不相逢?柳岸消失即花明。噩梦随风吹浪去,情思伴韵并肩行。远江湖,求自在,远市井,求平静,摒弃红尘,与大自然一同静默,这是一种逃离,更是一种浪漫。

在山水之间,思考自己,探求人生,是寻幽的一种寄托。而且,在“道”家思想中,“寻幽”还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与自然的默契,让肉体凡胎更多了几分灵性,几分禅意。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如一朵花,开在心间,则豁然开朗;开在路上,则峰回路转。

山光能悦鸟性,空谷清潭映影。顺着无人野渡深处去,上有深树鸟鸣,下有蒲草凭风,四下俱寂,只有自己的心跳声。

禅者,是高山流水意,七巧弄弦音的行淡;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和寡;是行到水穷处,坐看风云起的空寂;是流泉潜溪照,石下生紫烟的浅幽。

禅是孤高岑寂的缄默,禅是知而会心的留吟,禅是远山含黛的茏翠,禅是静水流深的清韵。

禅是古泉印月,禅是返璞归真,禅是莲台高座,禅是玉井生烟,禅是琴瑜诗酒,禅是古木抚尘。

悠然闲逸是禅,云白风清是禅,尽醉独醒是禅,意净心悠是禅,行云流水是禅,纹枰对局是禅。

独处守心,必常寻幽探胜。问幽,是一场没有目的的闲游;寻幽,是寻找心中的一方净土。

行尽天涯,却偏爱幽僻,看遍山水,不为征服,只为心灵静处。

如果世界过于喧嚣,但让人静下来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有人觉得走进山林听山间风过就能安静下来,有人觉得独饮一壶茶也能让人身心安静。而风雅却是需要源自内心的一份宁静、淡泊,从忙碌中抽身,于纷繁杂念处,留一分闲适的空间。

宋人苏东坡诗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若无闲心,雅何以附?

若无禅意,幽何以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