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其发生原因多样且复杂,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是其中一种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我国,Hp感染的比例高达50%,这种感染被视为CAG向早期胃癌转变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针对Hp感染的根除因此成为治疗CAG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西医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普遍使用,但存在诸如耐药性增加和副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治疗效果的优化。鉴于此,寻找和应用有效的辅助治疗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根据中医理论,CAG属于“胃痛”类疾病,其中以脾胃湿热型的表现最为常见,治疗上通常使用修改后的藿朴夏苓汤。本项研究通过对60名CAG患者的分析,旨在评估修改后的藿朴夏苓汤结合西药治疗的实际临床价值,以下为详细报告内容。
1 研究设计与参与者
1.1 参与者概况
通过随机数表法,本项研究从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60名CAG患者中挑选,均匀分配至试验组和控制组,各30人。试验组成员包括17名男性和13名女性,年龄介于26至67岁,平均年龄为46.51岁(标准差为6.97);控制组则由20名男性和10名女性构成,年龄区间为25至68岁,平均年龄46.72岁(标准差为7.01)。两组的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合进一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1.2 纳入和排除条件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都符合《慢性胃炎诊疗指南》里对CAG的定义;②达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脾胃湿热型的分类要求;③确认感染了Hp;④已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被诊断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参与研究的个体;②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③对研究药物过敏的参与者。
1.3 实施方案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控制组采用三联疗法:包括每日两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每日两次阿莫西林胶囊(1g/次)和每12小时一次克拉霉素分散片(0.25g/次)。试验组除了接受相同的西医治疗外,还额外应用了调整后的藿朴夏苓汤配方,主要成分包括生苡仁、猪苓各15g,茯苓、半夏各10g等,依据患者症状微调配方。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4天。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评估标准主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含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碳14呼气试验测定的Hp感染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状况。此外,通过血液样本,检测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II、TNF-α和IL-6水平变化,并使用放射免疫法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来评估血清胃动素水平和腹部疼痛程度的改变。
2 研究结果概述
2.1 中医症状评分变化
治疗开始前,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经过治疗周期后,两者的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这种差异性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
2.2 Hp感染的治疗反应
在治疗完成后,对Hp感染的有效控制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达到了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这表明实验组在Hp感染控制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2.3 生化指标的对比
治疗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在G-17、PGⅠ、PGⅡ、IL-6及TNF-α等生化指标上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虽然两组指标均显示改善,但实验组在G-17、PGⅠ、PGⅡ水平的提高以及IL-6、TNF-α水平的减少上,相较于对照组展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优势(P<0.05),提示实验组的治疗策略可能更为有效。
2.4 MTL水平与上腹疼痛改善
在治疗的前后期间,对MTL水平和上腹疼痛VAS评分进行了跟踪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实验组在这两项指标上的改进更胜一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证明了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3 讨论概览
据现代医学研究,Hp感染是导致CAG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消除Hp对缓解胃部炎症和促进胃黏膜修复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传统西医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Hp,但复发率较高,总体效果仍有待提高。中医学将CAG视为“胃痛”和“痞满”的表现,认为主要由外界湿热侵袭与饮食不当引起的气机阻滞,治疗应注重健脾益气、清热祛湿及消食。
藿朴夏苓汤加减方通过以藿香为主药,辅以厚朴、白蔻仁等药物合用,达到化湿醒脾、理气宽中等效果。此外,方中药材如山楂、谷麦芽等也助于消食健脾,整体配伍旨在清热祛湿、理气健脾,对改善CAG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显示出明显效果。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藿朴夏苓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后,胃部症状得到显著改善,Hp感染的治疗有效率亦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
西医药物如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在抑制Hp感染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中药配伍则从调节胃泌素分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特别是黄连、厚朴等药物还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抑制胃内炎症,改善胃内环境。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实验组的MT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方案在调节消化道激素水平方面亦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结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方与西医治疗对脾胃湿热型CAG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Hp根除率,还在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优势。
第一作者
罗鸿,中国药科大学生命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作者在jamchemsoc、adx h jhdk、hjsd j ajjla、jiaod h fks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9项,各项专利16项。
李玉瑶,中国国家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