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三次读图画书的机会,第一次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做了父母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人生过半,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每一次阅读都会从图画书中读出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柳田邦男
之前一直认为亲子共读是可有可无的,孩子那么小,读了能懂嘛?!但是迫于各大育儿类公号口径一致的宣传亲子共读的重要性,我将信将疑的买了一些绘本,只是当无聊时,才会随手拿一本讲给孩子听。
但一次偶然,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亲子共读的认知。孩子一岁时,某个下午,为了哄孩子睡觉,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叫《抱抱》的绘本。《抱抱》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小猩猩在树林里看到大象、变色龙、巨蟒亲密的依偎在一起,开心的指着说“抱抱”,但看着动物亲子相互拥抱,勾起了它让妈妈抱抱的渴望。于是热心的大象带着小猩猩一起找妈妈,沿途它看到狮子妈妈和宝宝、长颈鹿妈妈和宝宝的相互拥抱的温馨画面,小猩猩再也忍不住哭了。直到妈妈出现,及时拥抱了它,才纾解了它的思念之情。
看到图上小动物跟妈妈的亲昵相依,儿子也学着依偎在我怀里听故事,当我讲到小猩猩哭着说:“妈妈,妈妈,你在哪?我想妈妈了,想让妈妈抱抱。”没想到儿子竟然小嘴一撇,情绪激动的要哭,但努力控制着,把眼泪憋回去。当时,我被他的表情惊讶到了,原来刚一岁的宝宝竟能有如此复杂的情感流露。当我讲到:“小猩猩找不到妈妈,焦急的哭了”,儿子哇的一声,再也忍不住了,大哭起来,边哭边反复说“妈妈、抱抱...”我被他的情绪感染的也哭了,抱住儿子,摸着他的头安慰他:“妈妈抱着宝宝呢,宝宝不哭。小猩猩也马上就能见到妈妈了。”儿子偎依在我怀里,紧紧抱着我,哭着哭着睡着了……
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对亲子共读的认识,从之前的将信将疑、应付差事、为读而读,转变成发自内心的认可并感恩绘本为我和孩子建立起情感纽带。小宝宝虽然还不能用语言表达,但他们的内心已形成十分细腻的情感。他们可以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到故事中产生同理心。我低估了孩子发育成长的速度,他们的情感也许比大人预想的更加复杂、更加细腻。
当真正重视起亲子共读后,我和孩子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绘本。下班一回家,孩子就会选一本绘本,然后拉着我坐下,他坐我旁边,让我讲给他听,他听的非常入迷。得到他的认可后,我的动力也越来越强。
渐渐的,我发现,绘本最大的优势在于用蕴含故事的图片,将真诚、友善、包容、尊重等珍贵的品质融入其中。这样,孩子即使不识字,也可以从阅读图画中产生乐趣,同时突破了年龄、文化、国界的限制。这时,即使孩子未必能表达清楚,但种子已种下,待到时机成熟时,便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在读绘本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的丰富的多。比如《噗噗噗》这本绘本,整本书都是抽象的画面,文字只有噗~噌~嘣~吧嗒~之类的象声词,大人看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鬼,不停吐槽这也叫绘本?!万万没想到,当我仅按书中内容念出来象声词时,孩子乐的不停哈哈大笑,还爬在地上,蹦来蹦去,嘴里念着吧嗒、噗噗......最近,这本书已经成了孩子每晚必翻牌的了。可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内心世界,我们大人完全不懂,选绘本时,千万别因为自己的思想束缚了孩子的想象。
同时,绘本不仅是给孩子的书,也是给大人的。比如《安的种子》,点醒了在这个浮躁社会中的我们:生活的主题并不只是追逐,还有过程。安告诉了我,要想达到彼岸,就要遵守万物的规律,静静等待着,淡定,顺其自然,而不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因为急功近利而迷失自我,丧失内心本应该有的平和。有的时候梦想就如同故事中的千年莲花一样,在你享受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慢慢发芽、开花、结果……
希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捧起绘本,和孩子一起爱上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