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可知的世界里,人类发明了用语言这个工具来描述这个世界,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再用语言对这个世界实现再次认知。而用语言理解语言的时候,难免产生认知上的缺陷或差异,而这种认知的缺陷或差异直接的,潜在的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例如今天我要讲的目标与系统的差别。首先我们区分一下目标与系统的区别:
目标:是对活动与其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
系统:运动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具有某种确定性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来自百度)
在这两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阶段性的,指向性比较强的,以某个活动为主线,并且是由人“主观设想”出来的活动。而系统是多个活动的组合,并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整体。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目标的实现我们会注重时间性,指标衡量,成果是否达成,也就是成败结局是什么,以及它对人自我的心理评价是荣耀还是挫败。系统是连续变化的东西,在系统下,各种各样的项目,习惯,不论成败,不论多少指标,甚至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只有方向和整体。它对人的自我心理评价是长期的,自我实现的。
《呆波特法则》作者亚当斯,1977年出生,呆伯特系列漫画已经在65个国家,被超过2000家报纸用25 中语言转载传播。他原来是一个办公司的白领,刚开始画漫画的时候还要上班,每天都坚持在上班之外做这件事。一边画画和写作,一边工作,一开始并没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只有相当于他工资的5%,对经济收入几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他女朋友问他为何要做这件事,他无言以对。后来他在自己总结的时候他觉得不是在实现一个目标,是在做一个系统。如果目标的活,实现了就是成功,失败了,就是白干。但是他在做系统这个东西,是在做一个连续不断,而又是连续变化的整体。在这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互动的活动,自己跟外界,自己跟自己,在这个活动的过程,自己的心灵,习惯,思维都得到磨练和成长。
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统?亚当斯做了两件事情:定期写。三天打鱼四天晒网的事情肯定成不了气候,只有不停地打磨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优势。其次,把博客作为一个平台,每天看到别人对自己的思想反馈,才得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思路和风格,话题。找到适合于读者的作品。时间长了,他的作品越来越多,读者也越来越喜欢他的作品,写作的系统就这样逐步的形成了。当《华尔街日报》请他开个专栏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写了,文章早就在“系统”里面形成了。
在写博客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为《华尔街日报》写专栏,他就是不停地写而已,他也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有各种可能性,至于具体的目标,没有!他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去《华尔街日报》写专栏,但是一旦系统建立起来,机会就多起来,该来的自然就来了。
目标,往往是别人给的,或者是受于某个压力给自己的,因此表现出来是浮躁,短期的,计较利益得失,急功近利。做系统跟做目标相比,系统是一种恢宏宽广的气度,是一种荡气回肠的胸怀,一切自然大度,厚积薄发,无为而为。
谈完了目标与系统,现在谈谈维度:
如果你想出类拨萃,选择大概有两个:一个做到世界上最顶尖某项技能技巧。显然这种是很难以做到的。一个是两个三个做到比较好,做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然后用着两种或三种去做一件事,那么结果就是:25%*25%=6.25%,或者,25%*25%*25%=1.56%,你就可能取得不可思议的成果。
我们看看亚当斯的例子:亚当斯除了每天写博客,在boke平台上发表文章,还有画漫画,每天都画漫画。也许他的写作水平不是最好的,他的漫画水平也不是最好,但是两个系统的技能加起来,就让他成就了一个事业。并且,他是在职场里面工作的,对职场的生活也有深刻的理解,于是写作,漫画,职场这三个维度,用在一个事情上,让他一夜成名。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统和维度呢?首先,我们盘点自己的优势,看看自己有什么做的比其他人好的,自己略具有优势的爱好,习惯,对于自己未来发展有利的,这两三个领域越远越好,把它盘点出来,两到三个优势。其次,就在这些技能上定好计划,打磨自己,让自己每个时间段都有刻意加强练习训练。再次,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有专家或者多人给你不断的意见反馈,你才能得以修正训练的轨迹和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这样的结果。
最后,你不断的去做就好,不要问为什么。时间到了,花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