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觉得看张爱玲的文字还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记得以前也试过要多看看张爱玲的小说什么的,结果看了几页的海上花开没有看懂[允悲]所以当时就放弃了,现在重新能够拾起也是因为实在是想知道这个这么出色的女子写的东西到底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第一个心理准备,当然是做好看不懂的准备,像我这种读书的菜鸟,估计还得修炼好些年,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好些年才能够基本上不害怕读到生涩的文字。
那第二呢,就是张爱玲写书应该习惯于用方言的样子,有些时候的很多用法都是用的上海那边的习惯叫法,所以作为一个纯正的外地人实在是很难理解。
第三呢,我们或多或少都应该知道张爱玲的一生的遭遇,特别是小时候的遭遇是比较让人觉得伤心的,估计也是心中抹不掉的一道伤疤,所以张爱玲写的书应该是会比较属于悲情一点的,所以难免看到了有些文字或是故事会是比较难受甚至是难以接受的。
估计我都是有带着这些的心理准备去读张爱玲的吧,张爱玲一生的著作应该有很多,而我大学期间应该只是看了半生缘这部小说,当时读的心情确实也都忘了,但是隐约记得的应该是一个悲剧吧。
那天在新华书店里挑了很久,本来一开始看到小团圆是想说买的,但是后来没有看到完整的有包装的就觉得不太好[黑线](买东西还是介意是不是全新的)所以挑着挑着就觉得不知道该怎么选了,后来看到不记得是哪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张爱玲自传三部曲之一,那我想应该会有一二三部,所以上网搜了一下,知道了雷锋塔是第一部,所以才决定了买雷锋塔。
雷锋塔是张爱玲写的英文自传是由另外的作者按照张爱玲的用字风格翻译成中文的,当时实在国外出版的。
写的是幼年时期到16岁的这个时候的张爱玲,也就是雷锋塔中所讲的琵琶。
琵琶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和姑姑出国去了,留下琵琶和一个根本不关心琵琶的父亲,可以说父亲从来没有爱过她,父亲常常是跟姨太太在一处抽鸦片,基本上不大注意到她,她在家都是由老妈子照顾的,大部分时间是何干在照顾她,陪她睡。
等到她的母亲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了,母亲却和父亲离婚了,她和弟弟跟了父亲,母亲对她说她不是自愿的嫁给她父亲的,是被迫的,离了婚反倒是好的。
母亲无疑是漂亮的女子,可以算是新生代的女性,我想张爱玲之所以能够有之后的成就,大多也是早年受到了母亲的一些影响,母亲始终是支持琵琶去上学的,让琵琶学钢琴。
但是母亲始终是不够爱她的,母亲始终是觉得生活亏欠了她。
父母离婚之后,母亲又到外国去了,之后父亲走明媒正娶了一个女子,也就是说琵琶有了后娘。后娘也抽鸦片,所以算得上和父亲是臭味相投。
之后母亲回来之后问琵琶愿不愿意到国外去读书,琵琶感到这是真实的自己可以掌握的未来,所以自然是想的,但是家里的光景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家里虽然也是有些财产,但是鸦片的价格也是持续的在上涨,父亲自然事有些不愿意的,一提到这个事情当然就有些不愿去细说,再加上后娘虽是没有明说,但是白白的要出这么多钱供前妻留下来的女儿去读书自然是不愿意的。
后来琵琶估计是瞒着家里去参加了考试,因为考试的第一天有地方被丢了炸弹,所以母亲叫她不要回家去了,怕家里第二天不放她出来考试,所以在母亲那里留宿了一个晚上。
等到第二天回家去的时候,按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娘确这样无缘无故地打了她,她自然觉得委屈就也打了回去,后娘就哭哭哒哒的跑去告诉课父亲,父亲很是生气对她拳打脚踢,最后她被关在了家里,后来来病了一场,也就是因为病了,大家有些疏忽了,琵琶才有机会逃了出来,她知道从此她跟这个加再无瓜葛了,其实就在她背关在家里的时候她就知道了这个事实,但是她并不觉得伤心。
唯一的放不下的估计是一直照顾着她的何干,但是何干对她的感情其实自从她有了出国念书打算以后就变了样了,原先何干是指望随着小姐一起嫁了,一直服侍小姐到不能动了的,可是她的这个指望在她决定出国读书的时候就变得没有了盼头。所以后来在琵琶的弟弟棱死后,何干就坐火车回老家去了。
琵琶逃到了母亲和姑姑的住的地方,暂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上次考试没有通过,所以暂时还是要去补课。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次弟弟带了一包东来到了这里,棱一向是话很少的,也很少有自己的意见,但是他是男孩啊,所以母亲一直说她从来不担心父亲会对棱不好。
这次棱所想不回去了,但是母亲却说她负担不起两个人,叫棱回去了,还是说棱是男孩子,父亲不会不管他地。当时看到这一段心里真的是特别地难过,之后不久棱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棱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母亲好像竟也不是特别难过的样子,只是去评论是为什么这样子,要叫他去看医生不看这样子的话。
听到这些如何不叫人觉得寒心呢。
雷锋塔中对了母亲的描写不算太多,只说她很漂亮,是被迫嫁给了父亲,最后跟父亲,最多的时间是住在国外的,琵琶再她母亲的面前可以看出来是有一些拘谨的,她知道母亲是漂亮的,同时也是很遥远的。
但是对于母亲对棱的态度,以及对于棱的死的一中反应,真的没有感觉到一丝的母爱,或许她始终是觉得生活亏欠她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