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朋友圈里之前实习时腾讯的导师们都在转发腾讯的相关新闻才发现腾讯三季报出炉了,第三季度净利润385.4亿元,让众多互联网公司望尘莫及。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互联网菜鸟,这些显然跟我并没有太大关系。反而是面对如火如荼的秋招形势,不少学弟学妹问我之前在腾讯实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此简要记录一下。
作为一个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世界里混沌不清的研究生,曾经的职业规划里面并没有互联网行业的影子,在热衷私募的表哥的忽悠下,我最初想进入的是外界认为的高薪且光鲜亮丽的金融行业,因此不仅在大学里面选修了金融学的辅修,研究生期间还抽空考了考各种相关证书,于是在快要临近毕业但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实习经历的研二,开始向各大小券商投简历,当然都是从基本的行研开始。最终开始了我相对正式的第一份实习,位于长安街的某券商的钢铁组行研,尽管实习地点位置绝佳,可俯瞰天安门,但位于海淀区的我终于还是被每天早上挤成肉饼的1号线和5号线打败,以及对于7*24小时on call的工作节奏的强烈不适应,导致我在三月期满后逃之夭夭。
从此以后,找实习的第一原则就是,办公地点离学校不能超过半小时车程。
同样位于苏州街的中国技术交易大厦(貌似是叫这个名字?腾讯人称第三极)简直完美得不要不要的。而以上市公司研究为主要工作的内容也与之前的金融定位相差无两。于是经过简单的面试之后,我就上岗了。正式进入工作之后,我才知道腾讯原来不只是有社交和游戏,还有一系列自己的金融产品。除类似于wind的金融APP外,还有运营的关于财讯的公众号。而我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公众号和APP撰写相对深度的上市公司报告。准确地说,用“报告”一词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文章与一般大家认知的报告相比缺乏一定深度,毕竟只有两千多字,但与新闻相比又具有一定深度,毕竟需要在某个方面深度地挖一挖,但当时官方定位是“深度报告”,那就这样吧,并不重要。但那时确实是我实习的高光时刻,毕竟在腾讯财讯相关公众号或APP上的发文是带我了的大名的。我部门所属的是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可能没有IEG名声大,但CDG由总裁刘炽平直接管理,投资并购与战略发展部都在其列,可见其地位不一般。然而这与我也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每天需要产出一篇文章的小虾米。
从体验上来讲,朝九晚五点半,不用加班,领导很nice,实习生与领导不坐在一个地方,领导也不会特意查岗,因此相对自由,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即可,似乎互联网公司的领导们都喜欢结果导向。从福利待遇上讲,腾讯应该在业内算中上,但腾讯内部各部门实习公司也都不一样,我在CDG时实习工资200/天(税前),没有奖金,没有下午茶,但茶水间里各种咖啡、茶叶还是有的。公司给配台式电脑,如需要,可申请电话,各种节日会送一定的东西,偶尔团建在外面搓一顿。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腾讯的免费早晚饭,早餐选择丰富,可以选择第三极附近的麦当劳,有不同的腾讯员工套餐;可选择地下一层的打菜形式,还有各种麻辣烫等,也可以选择便当或面包,面包每天变化不大,但便当基本难重样,且肉肉超多。腾讯的班车基本覆盖,但由于我住的比较近,因此只体验过从第三极到西格玛的短暂旅程。
上文说到腾讯各个部门实习的福利待遇不太一样,因为在CDG实习三个月左右后,由于学校毕业论文开题的事情需要耽误较长时间(高校同胞们都知道去年由于某翟明星的影响,毕业答辩瞬间变严),因此离职。完成开题答辩后,秉承着就近的实习原则,又找了位于第三极的腾讯家的公共战略研究部,但似乎大家更习惯于叫它腾讯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的门槛似乎就高了很多,面试之后小姐姐还要求我写了一篇简单的报告作为笔试,报告通过后方通过面试。正是由于腾讯研究院的实习让我下定决心进入互联网的世界。腾讯研究院中不同的研究员会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板块,自主性较高,带我的小姐姐比较关注游戏和网文、动漫等领域,因此我随小姐姐做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项目就是关于云游戏。研究院的实习与财讯的实习节奏就完全不同,没有朝九晚五,项目初期可能比较轻松,但到后期基本每天加班。但小姐姐对于加班工资毫不吝啬,最终工资结算时给我报了不少加班工资,好像还有项目奖金。但这种也是因人而异,和我一起实习的在别的研究员下面的小伙伴也经常加班,但加班费卡得特别严,必须要整半天或一天才能算,还是要跟对导师吧。
除上述福利外,对于实习生来说,最初日常实习生可以登录腾讯OA,上面购买Q币有半价的内部优惠,且腾讯学院提供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或培训,都有机会报名参加,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都可在上面学习提升。但去年年底进入研究院实习后,日常实习生的部分权限貌似被取消,但寒暑期实习生的权限较多,工作的深入度也较强,因此若能进入寒暑期实习,无论对于深度学习还是学习后转正都有较大帮助。
总的来说,若有意进入互联网公司,在腾讯这种大厂实习无论是对于能力提升还是简历优化都比较有帮助,并且能够有机会认识比较厉害的人物、接触不错的项目,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