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地道的名小吃,诸如灌肠、爆肚、豌豆黄、猫耳朵之流,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一口豆汁,明眼人就能判断是否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我丝毫没有入乡随俗、与之同化的意思,一直保持着我对清甜口味的喜好。江浙菜成为首选。
北京好就好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包罗万象,不拘泥于本乡本土特色,各地风味美食也有一方生长的空间。我们学校附近就有两家江浙菜馆,都很有味道。
其一是“小吊梨汤”。光是名字,就足以引人遐思。白底蓝花的布衣,挽起的袖口,玉样的胳膊,老银镯子,含露桃花笑。如此的美人胚子轻轻提着一壶梨汤,轻轻倒入客人杯中。高山流水,回湍漱石。寒冬,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嘎吱一声,便以为误入江南人家的厅堂。雕花的高脚凳,绸缎的靠枕,釉色晶莹的瓷花瓶,寒意消退,雅兴蔓延。上桌一坐,朱砂心晕开雪花边的瓷盘,边上搭着一柄木勺,似是村居似是雅堂。必先点上一壶梨汤。黄铜壶配玻璃杯,壶厚重实在,杯轻巧玲珑,还有烛火熏着壶底以保存温度。梨汤金黄剔透,粘稠而不失清淡,甘甜而不觉腻人。抿上几口,寒冬化成暖春三月天。肉食者叫一盘脱骨鸡,酸甜的调料酥脆的骨,满口生香。
嗜甜者要一份奶酪鱼,最好再加一份红豆小糕。奶酪鱼制成年画上红鲤鱼模样,细滑润口,在舌尖就化掉。红豆小糕为正方小块,豆味十足,还能见到镶嵌其中的整粒红豆,有绵稠的沙沙的口感。南国的红豆,把几枝相思插在北国的寒冬里,成为化解不开的乡愁。
其一是“南京大排档”。“×号客官请用餐。”黑布鞋,腿上绑着白布条,系着蓝布围腰,肩上搭一条白毛巾,活脱脱的伙计模样。两条小辫,红头绳,青花布,百褶裙,俨然邻家闺女。他们步履匆匆穿梭在密集悬挂的灯笼中,昏黄的光使面容模糊。半空的戏台上,粉面胭脂旗袍女在唱着苏州的评弹。旁边,一个瓜皮小帽,黑布长衫的精瘦老头在咿呀咿呀拉着二胡。时光回溯,旧梦年华。还是说饮食吧。此地菜品分量小,显得精致可人。确有几样让我倾心。民国美龄养颜粥,传说是当年宋美龄秘制粥品。一味山药,一味百合,豆浆熬至烂熟的白玉粥。醇厚的感觉在口中荡漾。王府泡椒鸡,珐琅彩的一盅。酸甜爽口的泡菜衬底,红椒翻出微辣。鸡肉浸淫了滋味,酥香的皮被汤汁去了焦燥。腌萝卜皮,老萝卜皮削成鱼鳞形状,留着些微肉头,味道与话梅相仿。很是清爽解腻。拨弄着小米点老瓷碗里的菜肴,听着吵闹中游丝般微弱的琵琶声,看着灯笼里晃动的面孔,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