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稿太宏大,拆拆就卡住。还是随意写写个人理解轻松些?
全书从5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不咸不淡的1587年。当时的无大事可叙,却因为帝国内部的体制僵化,外部的局势变化没有随之应对,而使偌大王朝必然走向了衰败。读来也确实唏嘘!
万历帝放在现在看,真的是奇葩!我们所知的皇上,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天下王土所属的唯一,怎么会与满朝文武抗争了一生?而且说起来还是为了个妃子。细细纠,第二个人物登场,张居正。
任一套有关明朝史的书籍的记载,他都是个人物。有能力有气魄有忠贞,确实是忠骨义臣。但最终,他也成为文官体制的牺牲者。还,因此颠覆了万历帝的价值观。曾经的人生导师、顾命大臣,原来竟然还有不为皇上所知的贪财好色、徇私舞弊、狭隘报复,甚至结党营私等诸多恶行。小皇帝无法接受这样割裂的人生导师,继而怀疑所学所坚持,加上对抗文官集团也无果,最后走上了自我放逐并放逐朝政的人生旅途。不得不说,张居正事件绝对是个拐点,他真是用生命影响了万历帝。
申时行继任首辅,也只是继续着皇帝与文官们的平衡。自觉倾囊相助问心无愧,却因为道德的高标准与行政的低效率之间的严重差异,必然无法中和由来已久的矛盾。拐着弯地劝诫皇帝、安抚群臣,看似一定程度上缓和甚至解决了问题。但,病入膏肓的帝国,绝不会因为所谓的神汤妙药而起死回生。
海瑞清名远播,但实际,是因为当时司法的无力,标榜了道德的高贵,而产生了异于旁人的青天大老爷。他的个人品质毋庸置疑,却从皇上至同僚,对其皆避而远之,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朝代的无奈!以一己之力改革整个朝制,万历皇帝做不到,张居正做不到,申时行做不到,海瑞同样是螳臂当车。行政、司法都是需要详尽的技术支撑才能高效运转的。一人的殚精竭虑,拯救不了帝国的溃散!
这么看来,被张居正另眼相待的戚继光,就不仅仅是军事人才了。他善于为自己争取资源与扶持,充分利用优势实现个人的军事理想,成为当时的高级武官。虽然戚家军最后也被歪曲包藏谋反之心,但他比海瑞的一生顺意得多,军事抱负在自己的队伍里一个个实现。甚至历史教科书里都有他抗击倭寇的浓重一笔,知名度也许高过张居正。要知道明朝可是历来不待见武官的,也正是文武不相称的地位导致军事体系的散乱,国防力量的一再薄弱。但戚继光把审时度势的情商用在了正处,成为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武将。当然,万历十五年他也要偃旗息鼓,因为从张居正开始的清算终将蔓延至他……
李贽是我读本书前完全没有概念的历史人物。作者写他,应是从体制、行政、司法、军事、思想这几个角度考虑谋篇,最终还需要一个思想理论者。而关于他也就成了本书读得最慢的部分,也是拆书篇不知如何下笔的部分。从诸子百家开始到独尊儒术,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在用最适合本朝代的道义体系教化百姓、感召群臣、巩固统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在帝王与帝王的更替中成为治国的原则,但又过于高位捆绑了政治集团。李贽力图寻求当世个性与行动的自由,却成为了文官集团的眼中钉。他的居所和著作被焚毁,最后70高龄仍陷于囹圄甚至自尽而亡,缘由在于当权者恐惧其著作的“惑世诬民”。民只有愚,才能现世安好!虽然,从作者对李贽的描述与评价看,他也称不上大家,身心也并未脱离士族,所著之作也是摘抄扩编不能成大统,更没有形成体系的思想;但,他的存在是那个矛盾焦灼的社会的证明。
从皇上到臣子到卸任的闲云野鹤,他们,也许有如鱼得水让常人倾羡的时刻,但终究又是被体制,窒息着走完这一生!
未曾想最卡的尾声却篇幅最多,总是有些不敢预想的潜力会突然发生,磨了几晚的灵感终于能今夜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