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写东西这事情是力不从心的,常常是有了写字表达思想的冲动,下笔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字句来表达。归根结底,是因为读书不够,或者说是读书不精,囫囵吞枣不得要领。杜甫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说过,读过万卷书,就可以下笔如有神。惭愧的是,年过而立,仔细读过的书竟屈指可数。所以,每当在文章开篇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都会忽然发现,已经很久没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一读了。但恰巧的是,日前刚刚用手机浏览了钱钟书的随笔《写在人生边上》。我没有钟书先生的人生阅历,也不及先生的幽默智慧,我尚不能洞悉人生,只能将这些文字写在书页边上,希望能在匆忙的生活中时常停下来阅读,进而遇到更多的好书。
虽然读书不多,但对于读书的好处,我还是有明确认知的。在我读过的书里,人文社科及文学类的书籍居多,这类书对人精神的成长及心理建设有着莫大的积极作用,让人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抉择与挑战。在早年读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过程中,读到普通书生乃至后来任开封府知事(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的包拯在寺庙里读书的一段时,感慨这便是文人志士们梦想的读书环境。空明静穆的佛堂里,拥一本书,任灵魂天马行空的畅游在茫茫的天际。我国古代缺乏学校教育,而寺庙便很好的承担起了学校的任务。寺庙大多坐落于山野,寺中有通识儒家礼法的僧人,设有藏经楼,收藏着种类繁多的图书。因此古人在寺庙里读书,不仅环境清幽,杜绝了社会世俗事务的干扰,更没有家中缠绵的影响。“红袖添香夜读书”曾被古人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这其实不过是古代清贫的读书人一种美好的臆想罢了。因为读书是需要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的。在图书缺乏的古代,到寺庙读书,就像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那种读书的快乐是在其它地方难以体会到的。
类似这种快乐,年少的我也有缘经历。数年前的一个秋天,我独自游于距家乡百里外的白塔山。傍晚,骤雨忽至,天光昏暗,山路泥泞,左右不见半个游人。无奈没有携带雨具,又无处躲藏,本想跑下山去,又怕遭遇山洪。慌乱情急之中隐约听见一缕钟声。循声望去,见一寺庙忽隐忽现于半山腰,炊雾缭绕,钟声清冽,诵经声清澈悦耳。我走投无路,只好借宿一晚。撑着寺里的伞,蹲在院中的荷花池旁,一位师傅恰好走过,双手合十道:“郎笑藕丝长?”我抬起头,玩笑地说:“是啊,你看它们被雨淋的很惨,不像我,还有一把伞。”师傅不语,指了指我的衣服。我低头一看,大惊,原来我蹲下的时候,衬衫的下摆已经浸入了脚边的一滩泥水。我急忙狼狈地站起来。师傅又道:“郎笑藕丝长?非也,长丝藕笑郎!”我看着师傅微笑的目光,发自内心的笑了,为自己的狼狈发笑,更为他的睿智与幽默发笑,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中这句回文诗,跟他一起对我开了一个小玩笑。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禅意,同样的画面,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习惯了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事物,却往往忽略了跳出小我,心怀世界,换个角度看待生活,才能顿悟出生活的哲理,收获豁达乐观的人生。再抬起头,已是云消雾散,一轮明月爬上枝头。翌日清晨离开,天空碧蓝。回头看时,寺庙已被枫林掩盖不见踪影,而我却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记得在落魄的雨夜和它相遇。我想,就叫它夜中寺吧。我的心情也变得晴朗起来,生硬拼凑了几句回文诗,以作纪念,纪念对我有过人生启发的一个读书的僧人。回文诗正反读来皆成诗,而诗如人生,换个角度也许会更加精彩。
宿夜中寺
蒙蒙雾气云弄影,落花恋水泉纯清。
青山一色暮光月,冷枫寒蝉秋叶红。
鸣钟听经心诉净,梦入仙亭闲做僧。
风雨伴宿夜中寺,泞泥路途映苍穹。
读书能够让人拥有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同样,读书也可以丰富灵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有内涵,心智更加成熟。在读到钱钟书先生随笔集中《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时,不禁折服于先生渊博的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世界诗词的境界论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此观点看,钟书先生此文虽在诗词之外,文中也多次出现“我”“钟书”字样,但通篇读来,钟书先生在将读者引入自我灵魂的对话中后,他自己却悄悄从文中隐退,只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专注的思考。依我看,此文应在“无我之境”行列。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走,而行走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那薄薄的、繁多的页笺,记下了每一颗足印,翻过一页很容易,走过一打很难,所以古印第安人说:停下来,等等灵魂。生活中,有人喜欢回头看着堆积如山的成就感,也有人更钟情遥望崭新的路。在彷徨抉择时,不妨静下来读一本好书。一本好书很短,我们也许意犹未尽,但我们知道,书给我们的启迪与正能量不会随着书中的句号而停止,犹如有些记忆不曾随着年华老去,而只会在岁月的飘零中被人们时常忆起,记忆犹新。就像孩子手中那一枚巧克力糖,浓浓的香甜凝固成人们黑褐色的眼睛,每每被提起,便有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从发亮的双眸中弥漫开来,渐变而生成五彩斑斓的人生希望。是的,读书能够助力我们人类的希望。那一缕书香从未躲藏,它如草木土石一样,时刻坚守在我们人生年轮的中央。那一抹希望岂能空想,匆匆追寻不如凝而守望,若依然葱茸,便以群岚为傲,若褪色荒芜,则以阅读慰偿。阅读随时随地,朱漆之内,定能阅尽忧国忧民,草莽之间,并非无欣然之盈虚。庙堂亦可,江湖亦可,阅读乃我之阅读,天地实为心中之天地。
谨将对阅读的渴望,写在书页边上。